▲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今天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要把兩個重要的博物館逛完。
從飯店坐電車約15分鐘路程,能抵達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腳踏車隊的震撼!!城市中也是隨處可見汽車、機車奔馳著,但腳踏車還是最大宗。
博物館建築最初就是設計成可通行的門,以確保不因新的建築物而切斷城市原本的道路。
▲腳踏車穿過博物館中庭
▲還沒有吃早餐,廣場邊邊有一些賣食物的小亭子,找個早餐來吃吃
吃著吃著,一隻蜜蜂加入我們的早餐團,很不客氣地自動吃了起來。
▲蜜蜂跟人搶香腸吃!!第一次知道蜜蜂是肉食昆蟲...XD
阿姆斯特丹重要地標"I amsterdam"原來是在國家博物館前,一直以為是在車站前呢~
不過它已在2018年12月初被荷蘭政府給拆掉了,why??
大概跟柯p拆忠孝橋一樣,希望能換上更展新的市容吧?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開放時間:9 am - 5 pm
門票:€15.5/1p(本次使用Holland Pass入館)
網址:https://www.rijksmuseum.nl/en
1885年現址博物館開放。
************************************museum指南**********************************
1798年巴達維亞共和國時期,當時統治者受法國影響,認為應當建造一所國家博物館。
1800年5月31日,位於海牙的豪斯登堡宮殿的國家畫廊(Nationale Kunst-Galerij)成立,
當時藏品大部分來自省督府中的繪畫與歷史文物,在省督逃至國外後,其財產收歸國有。
路易˙拿破崙統治時期(1806-1810),館址遷至水壩廣場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廳,也就是今天的皇宮。
阿姆斯特丹市藏品中(包括《夜巡》)自1715年即展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廳。
1817年博物館搬入特里普家宅(Trippenhuis),但最後發現這裡並不是理想的博物館建立之地。
1820年,博物館部分藏品運往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1838年時其中的19世紀繪畫作品又被拆分出來,藏入哈倫的當代大師作品博物館(Villa Welgelegen)。
1863年曾有一場博物館設計比賽,但所有的上交作品均未被採納。
其中皮埃爾·庫貝的作品得了第二名,1876年的第二次比賽中,庫貝終於以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建築的混合設計贏得冠軍。
同年10月1日新博物館動工,博物館外牆的設計則是由另一批從競賽中選出的藝術家來完成的。
****************************************wiki**************************************
實際在逛博物館時並沒有照作品時序來逛,但寫文章時豆腐依照自己喜歡的作品依時代來呈現了,
希望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不同時代的作品風格流變。
c.1100-1600
▲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Carlo Crivelli, c. 1480
根據記載,抹大拉的瑪莉亞是第一個遇見耶穌的人,聖經中有她為耶穌洗腳,並用頭髮將它擦乾的故事。
這幅作品就是根據該聖經故事進行創作,畫中她的右手高舉裝油膏的罐子,捲曲的長髮極富感染力,這幅在多處運用光影效果。
因為Carlo Crivelli的關係,「國際哥德式藝術」終於在義大利開花結果。這幅保存良好的作品是在他職業生涯即將結束時繪製的。
他將這幅作品獻給作者當時居住的地區教堂。
(資料來源)
▲肖像畫(Portraits of Giuliano and Francesco Giamberti da Sangallo),Piero di Cosimo, c. 1482 - 1485
畫中是一對建築師父子,所以前景也將工具、圓規放到畫的前景,
右者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畫面中的樂譜也提醒了這一點。
兩幅肖像畫畫風極為統一,可以將其視為一幅畫作進行欣賞。
(資料來源)
▲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Jan van Scorel, c. 1530
作者曾接替拉斐爾擔任羅馬教皇的收藏品管理員。
後人推測瑪麗亞披巾上的東方圖案,模仿自作者在威尼斯所看到的樣式,而鎏金油膏罐同樣借鑑義大利風格。
瑪麗亞所穿的衣服縫有珍珠,非常奢華,由此可看出她之前作為情婦的身份;
而從腐爛的樹所生出的枝幹,象徵榮耀正在取代墮落。
(資料來源)
▲(左)非洲男子畫像(Portrait of an African Man (Christophle le More?));(右)自畫像(Portrait of 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
右者:自畫像(Portrait of 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 (workshop of), c. 1533
16世紀時藝術家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份,一些人開始在作品中加入交織字母或觀賞字母作為自己的簽名。
另外一個提高聲望的作法就是畫自畫像,讓觀看者能感受他們自信的表情。
這幅畫的作者自稱為Jacob War,畫中交叉字母IWvA就是「Iacob War van Amsterdam」的縮寫。
一直以來這幅畫被公認為是北荷蘭已知最早的自畫像畫像作品,不過,這幅畫應該是原作的丟失後的仿品,而非原作。
(資料來源)
左者:非洲男子畫像(Portrait of an African Man (Christophle le More?)),Jan Jansz Mostaert, c. 1525 - c. 1530
歐洲早期繪畫中,最常見的黑人形象是國王巴爾薩澤,他是帶禮物朝拜聖嬰的東方三博士之一。
在15-16世紀,黑人畫像很少為人們所知曉,這幅畫作是不多的例外之一。
男子帽上別有聖母瑪莉亞徽章,這是他到哈雷得佛蘭德鎮朝聖時獲得的紀念品。
畫中人可能是曾作為王子查爾斯五世保鑣的黑人弓箭手,克里斯多夫勒.勒.默爾。
(資料來源)
▲奧蘭治親王威廉畫像(William of Orange),Adriaen Thomasz. Key, c. 1579
在1579年46歲的奧蘭治親王威廉聲勢如日中天。
他被譽為弗蘭德斯和布拉班特的英雄,也是反對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真正領導者。
這幅畫是他在安特衛普定居時繪成,威廉沒有將自己裝扮成軍人的形象,
而是展現了自己作為市民的一面,他頭上戴的是普通的無沿便帽。
(資料來源)
▲自雕像(Self-portrait),Johan Gregor van der Schardt, c. 1573
在結束一段義大利旅居生活後,紐倫堡的藝術家約翰.格雷戈爾.溫德沙特開始為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服務,並定居於紐倫堡。
在為皇帝效力的同時他也會應一些私人主顧的委託進行創作。這個自雕像有意運用寫實風格讓作品散發出讓人歎為觀止的現代感。
為了製作這種半身像(真人大小的一半),雕刻家需使用鏡子邊照邊做,
作者沒有正面雕塑自己,而側著頭轉身,好像避免與觀眾對是。裸露的上半身是一種復古風格雕塑。
(資料來源)
▲Bathsheba at her Toilet,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c. 1594
根據《米德拉什》的描述,因撒旦的介入,製造日後大衛王與拔示巴罪孽深重的關係:
某日拔示巴在家中頂樓沐浴,或許藉屏風隱私。
不料,撒旦偽裝成一隻飛鳥而至,大衛射擊飛鳥,而擊中了屏風,
致使屏風毀損而在無意間瞥見了拔示巴優美的胴體,而愛上她。
雖然大衛並沒出現在畫作中,但應該預示他在後方城堡裡。
有趣的是,背對著我們的僕人,似乎是個男人。
(資料來源)
▲屠殺無辜(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c. 1590
根據新約記載,希律王曾下令將伯利恆內孩童全部殺死,畫家通過此作品重現這一事件。
畫面左右兩側均有孩童屍體,其中一個小孩正被士兵用匕首扼住咽喉,
另外一位士兵則被幾名婦女擊倒在地,她們正試圖抓瞎他的眼睛。
16世紀晚期,藝術家透過屠殺無辜的場景反應荷蘭人民在西班牙阿爾瓦公爵統治下慘遭殺戮的現實。
(資料來源)
▲The Return to Amsterdam of the Second Expedition to the East Indies, Hendrik Cornelisz. Vroom, c. 1599
荷蘭人於1596年首次抵達印度尼西亞群島。
但1598年的第二次嘗試,才開啟他們商業上的利益。
如框架上的銘文所述,當時“貿易在那裡生根”。
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這幅畫在描述1599年滿載的船隻在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再次停泊時的歡樂時刻。
(資料來源)
c. 1600-1650
▲冬景(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Hendrick Avercamp, c. 1608
描繪冬季人們在冰上嬉鬧遊戲時的生動畫面,這是亨德里克.艾維坎普最喜歡的畫作主題。
畫面的情節在結冰的運河還有河流上展開,不同年齡、階級和身份的人們都聚集在這裡,他們大多穿著冰鞋。
作者在阿姆斯特丹出生,也在這裡接受繪畫訓練,他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在位於須德海(北海上的一處海灣)的港口城市坎彭度過。
他父親是這裡的一位藥劑師兼城市醫生。因為作者是個啞者,人們有時也稱他「坎彭啞巴」。
這幅畫描繪的場景情節豐富、生動而細膩,無疑是他最為出色的一幅作品。
▲捕撈靈魂(Fishing for Souls),Adriaen Pietersz van de Venne, c. 1614
這幅寓意畫表現12年的休戰期間,新教和天主教教會爭相「贏得靈魂」的社會現實,
油畫通過視覺雙關和隱喻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的宗教現狀。
聚集在左岸的是來自於北荷蘭的新教徒,對岸則是南方的天主教徒。
一道象徵和平的彩虹連接兩岸。
船上的人正忙著試圖拉出水裡的人,從畫面可以看出新教徒明顯勝過天主教徒。
且左岸陽光普照、樹木茂盛。這是對詩篇的引用:
「the righteous will flourish like a tree bearing fruit, whose leaves never wither.」
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天主教徒只能得到其中最差的。毫無疑問,阿德里安.凡.德.范尼明顯是站在新教徒這邊。
▲特里同吹海螺(Triton Blowing a Conch Shell),,Adriaen de Vries, c.1615 - c.1618
特里同是一種神話中的海洋生物,海神尼普頓的隨從。
這一小型青銅像曾是構成某大型噴泉雕像群的16座雕像之一。
特里同所坐的位子位於水池邊緣,水會從他所握的海螺中噴出。
這些青銅像是阿德里雅恩.德佛里斯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委託製作的,用於裝飾國王位於哥本哈根市郊的斐特烈堡宮前的噴泉。
1659年瑞典士兵將其作為戰利品帶回斯德哥爾摩。
(資料來源)
▲直布羅陀海戰中的西班牙戰艦爆炸(Battle of Gibraltar in 1607),Cornelis Claesz. van Wieringen, c. 1621
1607年,海軍上將雅各布.范.赫姆斯柯克接到在西班牙統領海域對其實施打擊的命令。
4月25日,他對停靠在直布羅陀海上敵軍戰艦展開射擊。
他們的戰艦或勉強抵抗、或擱淺、或起火。
這場海戰打垮了整個西班牙艦隊,同時數千人的生命也隨之消亡,包括海軍上將范.赫姆斯柯克,
以及他的對手西班牙指揮官唐璜.阿爾瓦雷.德.阿維拉。
這幅油畫將戰役中的幾個場景透過戲劇性的表現手法加以展現。
(資料來源)
▲早於1631年的明朝瓷器
▲The Expulsion from Paradise,Cornelis van Poelenburch, after c. 1646
雖然上帝禁止亞當和夏娃吃“善惡樹”的果子,但他們仍然這樣做了。
作為懲罰,他們被一個帶著火焰劍的天使趕出了天堂。他們被驅趕到荒蕪的山郊野地。
Van Poelenburch從意大利回到荷蘭,在他職業生涯的剩餘時間裡製作了這種高度精緻,精心繪製的風景畫。
(資料來源)
▲Landscape with Two Oaks,Jan van Goyen, c. 1641
兩棵粗糙的橡樹,被幾縷陽光照亮,與背後倍感壓迫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
范.戈恩用刷子畫樹。他使用薄而近乎透明的油漆作為樹葉,並使用厚厚的顆粒狀油漆呈現出樹幹的皺紋。
畫中紅色及藍色的兩個人物,使接近單色的構圖活躍了起來。
(資料來源)
▲The Grey Horse,Philips Wouwerman, c. 1646
一個男孩牽著灰馬的韁繩,這是這幅畫的主要構成。
這匹馬在戲劇性的多雲天空中顯得圖出。Wouwerman用畫料塗層讓馬營造出幾可觸摸的感覺。
透過低視角的描繪,也讓繪畫帶來巨大的效果。
(資料來源)
▲教堂中的反對聖像崇拜者(Iconoclasm in a Church),Dirck van Delen, c. 1630
1566年8月,一股狂熱的新教勢力在荷蘭的多個城鎮和城市煽動起清除教堂及修道院中藝術作品的運動。
這是荷蘭歷史上的黑日,很少在藝術中被描繪。
此聖像破壞運動的矛頭指向的不僅是繪畫和雕刻作品,彩色玻璃窗、帶有插圖的手稿、洗禮池、管風琴以及禮拜用品也都在破壞之列。
這幅油畫作品創作於運動結束75年之後,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聖像破壞者工作時高漲的熱情。
畫面的中央,3個男人正將聖徒的雕像脫下基座。
右側有一件已被砸碎的雕像,而在畫面較深的後景中,一個男人正在將一綑繪畫作品運走。
一個修道士裝扮的男人面對這一切露出沮喪的神色。
(資料來源)
▲快樂的提琴手(The Merry Fiddler),Gerard van Honthorst, c. 1623
音樂家穿著義大利是奢華服裝面帶微笑,正從窗戶探出身來,向觀賞者們友好地舉起酒杯。
他的左手將厚重的窗簾推向一邊,同時還握著小提琴和弓。
作為一位在烏特勒支工作的藝術家,作者以富有個性化的手法對自己羅馬之行中的所見所學進行詮釋。
通過這幅描繪快樂飲酒的作品,他讓自己的同行領略半身像繪畫的表現形式,及畫面主體僅包含單個人物的頭部以及軀幹部分。
(資料來源)
▲阿什德爾夫特的聖奧杜爾弗斯教堂內景(Interior of the Sint-Odulphuskerk in Assendelft),Pieter Jansz. Saenredam, c. 1649
明亮,清晰的光線充滿了這座教堂,因此你的目光可以在其中自由的徜徉。
在畫面中央可看到一位牧師正在佈道。Saenredam在其中一個座位上寫明了這幅油畫完成的時間1649年10月2日。
然而這幅畫的基礎草圖早在17年前就已繪製完成,聖奧杜爾弗斯教堂對於Saenredam必定有著特殊意義,不僅因為他出生在此,
同時也因為這座教堂是他父親Jan Saenredam的安息之地。
他在這幅畫中對父親進行緬懷,畫面前景中畫有一塊寫有父親名字的墓石。
(資料來源)
畫家介紹:彼得.薩恩列達姆Pieter Jansz. Saenredam
彼得.薩恩列達姆專門繪畫教堂、建築物和城市景觀題材。他大部分作品都包含對教堂內部極為細緻地描繪,並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空間上的縱深感。
在他的畫中,人物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只是構成裝飾的一部分。
他在阿什德爾夫特長大,父親是一位頗有才華的雕刻家,1607年父親去世之後,他與母親移居到哈倫,並在這裡跟佛蘭斯.德.格雷博學畫。
他有時會到其他城市旅行,每到一處,他都會參觀當地教堂並繪製詳細的草圖。
他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繪畫方式,首先用粉筆將「建築圖」的背面圖黑,然後用銀色的點將線條轉移到畫面上。
然後在畫板上既有輪廓基礎上進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教堂內瀰漫著靜謐的氣氛,光線和諧而通透,灑下來不會留下很重的陰影。
在畫中找不到明顯光源,有時讓人覺得好像牆體本身在發光。
▲戴寬檐帽的少婦(Girl in a Large Hat),Caesar Boëtius van Everdingen, c. 1645 - c. 1650
畫中少婦配戴富有異域風情的頭飾,令她臉上半部分陷於陰影,帽子上的絲帶鬆垂在裸露的肩膀上,另一條絲帶則用作腰帶束在綢緞禮服上。
范.埃佛丁恩在阿爾克馬爾從事繪畫創作,崇尚簡潔、流暢和古典的繪畫風格,根據這一點通常不會將他歸入荷蘭畫派。
畫家所在的時代曾一度流行畫可愛的牧羊姑娘,這幅描繪迷人女性形象的油畫便是畫家對這一潮流的個性化演繹。
畫中少婦俯視看向觀賞者,由此判斷這幅油畫應是高掛在牆上,可能是在壁爐或門的上方。
(資料來源)
進入榮耀畫廊前的大廳,是博物館最早的大廳,現在的大廳是2013年整修後的新大廳。
▲快樂的酒徒A Militiaman Holding a Berkemeyer, Known as the ‘Merry Drinker’,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 c. 1628 - c. 1630
榮耀畫廊
一位國民護衛隊員舉起酒杯,眼中閃爍友好的光芒,畫家看似快速揮動畫筆,
人物形象即躍然紙上,貌似簡單實則用心,其粗獷的筆觸如同酒徒的個性那般輕鬆自然。
哈爾斯輕快活潑的描繪為畫面中的人物注入生命力,酒徒的頭和雙手給人運動中的錯覺。
哈爾斯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應雇主委託創作,但這幅畫可能是個例外。
生動的面部特徵顯示哈爾斯可能使用了模特兒,他可能是打算在公開市場上出售這幅畫。
(資料來源)
▲花園中的夫妻肖像畫Portrait of a Couple, Probably Isaac Abrahamsz Massa and Beatrix van der Laen,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 c. 1622
榮耀畫廊
儘管這對夫妻穿著華貴正式,但整幅雙人肖像畫卻因兩人活潑的面部表情和輕鬆的姿態而給人一種隨意的感覺。
他們緊挨著坐在一起,舒適而自然,女人充滿深情地將手搭在丈夫肩膀上。
這種安排在當時屬於非主流的肖像畫風格。
畫中的人物是哈倫商人伊薩克.馬賽和比阿雅特利克斯.范.德.林,
這幅肖像畫可能是用來慶祝他們在1622年成婚,畫面通過多處細節表現出兩人間的愛戀與忠誠。
(資料來源)
((靜物畫))
▲鎏金高腳杯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a Gilt Cup,Willem Claesz. Heda, c. 1635
榮耀畫廊
靜物畫家威廉.克萊茲.海達與其同行哈倫畫家彼得.克萊茲在畢生作品的創作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
兩人皆專注於描繪放有食物和豐富餐具的餐桌,均具有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看上去彷彿有人曾在桌邊坐過,剛剛離開而已。
然而,再進一步觀察則會發現,兩人在場景安排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對象間的組合形式表明兩人在邏輯上很少有相似之處。
海達的用色比克萊茲更為保守,白色、棕色、綠色和灰色是他最常用的色彩,而他對灰色尤其推崇。
這幅靜物畫讓我們看到他駕馭不同灰色的能力;檸檬是畫面中唯一帶有色彩的事物。
海達專門研究近乎單色的靜物畫,即所謂的「tonal banquet pieces」。
(資料來源)
▲乾酪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Cheese,Floris Claesz. van Dijck, c. 1615
榮耀畫廊
佛洛里斯.范.迪克專門畫放有食物的桌子。畫面展現的是從一個非常高的角度看過去時乾酪、水果、堅果和麵包的影像。
白色的錦緞飾布上裝飾著鳥和花朵,與紅色桌布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對比。三塊乾酪的顏色和質地各不相同。
綠色和紅色的葡萄串堆放在一個盤子上,陶瓷碗中堆滿了五顏六色的蘋果。前景中的桌沿成為光影間的分界線。
作者還畫了一個略微伸出桌沿的白蠟盤,以增加畫面的縱深感。這一靜物組合成為之後很多靜物畫家仿效的對象。
(資料來源)
▲受到威脅的天鵝The Threatened Swan,Jan Asselijn, c. 1650
榮耀畫廊
天鵝展開翅膀,長頸彎曲做防禦狀,通過鳴叫向游到距離鳥巢附近的一隻狗發出警告。
讓.阿瑟琳因為有隻手畸形,而被稱為「小螃蟹」,他的義大利風景畫最富盛名。
然而,他偶爾也會畫動物題材的作品,其中以這幅畫最為著名。
畫中有多處都寫有文字:其中一個鳥蛋上寫有「Holland(荷蘭)」,狗的身上寫有「Enemy(敵人)」,天鵝的身上則寫著「Grand Pensionary(共和國執政官)」。
這裡暗指的是Johan de Witt 以及1672年對其的謀殺。
但這些文字不可能是阿瑟琳本人寫上去的,因為他在1652年就去世了,而Witt在一年後才被任命為共和國執政官。
這幅畫自1880年首次進入博物館,是Rijksmuseum創館元老之一。
(資料來源)
c. 1650-1700
▲風車房The Windmill at Wijk bij Duurstede,Jacob Isaacksz. van Ruisdael, c. 1668 - c. 1670
榮耀畫廊
畫面中壯美的風車房無疑是萊茵河上,Wijk bij Duurstede鎮上最搶眼的風景,在斑駁天空的印襯下,風車扇頁的輪廓極具視覺衝擊力。
風車房向外推出的平台上,站著一個男人,他正注視著一群工人在兩支船上忙碌。
船上鬆弛的船帆顯示這時風力很小,然而逐漸聚集的暴風雲則預示著隨時都有起風的可能。
雅各布.范.雷斯達爾曾在1650年左右與同行哈倫畫家尼古拉.波桑同遊萊茵河畔,那次想必就已遊覽過這個小鎮。
在那之後,他可能還去過那裡繪製初步草圖,這些草圖成為他之後油畫的素材。
然而,風景畫家為實現自己預想的畫面效果,往往還會對現實景物加以處理。比如這幅畫中作者根據自己創作需要進行要素選擇。
為加強視覺衝擊效果,他加大了風車房的尺寸並且將其畫在更高的位置,而對於原本應對於原本應出現在右側的女性之門(Vrouwenpoort)卻做了省略處理。
相比之下其他細節更為精確。比如他還在其中畫了16世紀時被用為主教夏日居所的城堡,以及從右側城牆中露出的被截短的聖-揚教堂(Sint-Janskerk)塔樓。
作者透過斑駁的雲朵與深色河水間的反差烘托出一幅宏偉的風景畫面,使之成為荷蘭油畫中的標竿之作。
(資料來源)
▲聖尼古拉斯節的盛宴(The Feast of St Nicholas),揚·斯特恩Jan Havicksz. Steen, 1665 - 1668
榮耀畫廊
到了12月5號這一天,荷蘭家家戶戶都會慶祝聖尼古拉斯節,這個傳統得到很好的傳承並保留至今。
孩子們在這天有唱歌的習俗,他們把鞋放在壁爐的地面,希望「聖尼古拉斯」能夠在裡面裝滿禮物盒糖果。
表現好的孩子能夠收到禮物,而淘氣的孩子只能得到一頓鞭子,前景中的女孩收到了聖施洗約翰玩偶和很多糖果,糖果裝滿了小桶。
她旁邊的男孩正幸災樂禍地指著正在抹眼淚的兄弟,他們後面的一位女僕正讓他看鞋子裡的鞭子。
畫面後方一位老婦人用手相心煩意亂的男孩示意,暗示他在帶天篷的床上還藏有一份給他的禮物。
作者成功的將所有節日的元素都融合到這幅畫中。
(資料來源)
▲老台夫特運河上的阿道夫.克魯瑟爾和凱瑟琳娜.克魯瑟爾的肖像畫Adolf and Catharina Croeser, Known as ‘The Burgomaster of Delft and his Daughter’,揚·斯特恩Jan Havicksz. Steen, 1655
榮耀畫廊
這幅油畫是作者為自己在台夫特的兩個鄰居所畫的肖像畫。
此前一年,斯特恩買下了老台夫特運河的一家啤酒廠,斜對面就是糧商阿道夫.克魯瑟爾的家,畫面中他正撇著腿坐在門階上。
右側能看到就教堂的塔樓。阿道夫的前面站著他13歲的女兒凱瑟琳娜,她一身優雅裝扮並戴著代表財富的珍珠首飾。
父女兩人顯而易見的富裕與乞求施捨的母子兩人的衣衫襤褸形成明顯對比。
畫面中窗台上精巧細緻的花瓶不經意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在靜物畫上的精湛技藝。
在繪製這幅畫的兩年後1657年,糧商為嚴重欠債的斯特恩擔任擔保人。
(資料來源)
畫家介紹:揚·斯特恩Jan Havicksz. Steen
他於1626年出生在萊頓的一個啤酒釀造商家庭。
他曾跟隨畫家Nicolaus Knüpfer,Adriaen van Ostade,Jan van Goyen學畫,並於1649年與Jan van Goyen的女兒成婚。
斯特恩經常讓自己的孩子們充當自己風俗畫的模特兒,透過畫面展現他們嬉戲、唱歌、用餐和惡作劇的場景。
他的妻子也幾次出現在用餐和縱情享樂的畫面中。他曾在台夫特做過短時間的釀造商還在萊頓經營過旅館。
但這些工作從來沒有影響過他的創作量,他是一位非常高產的畫家。
儘管他主要以極富情趣的室內場景畫以及連隊集體畫面而聞名,但斯特恩有時也會製作肖像畫及歷史題材的作品。
他的話中融入大量幽默、雙關語(很多有黃色意味)和視覺雙關的元素,但也有能激起文化階層觀賞者興趣的諷喻和文學引喻。
他在講故事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他能透過人物間的眼神還肢體交流巧妙將彼此間的關係生動表現出來。
▲這張很有喜感XD
▲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c. 1660
榮耀畫廊
畫面中,一位年輕的女人挽著袖子,正全神貫注地將牛奶倒進陶罐中。
她的眼睛向下望,左手托住有些發沉的奶罐並將其傾斜,牛奶便細細地流了下來。
在此陳設簡單的室內環境中,維梅爾巧妙的駕馭了光線。
其中一塊鉛條玻璃上的缺口吸引我們去欣賞光線所產生的微妙效果以及赤裸廚房牆壁上細微的不規則。
在女僕頭部上方有一個向外凸出的釘子,在牆上投下短短的陰影,而在頭部略靠右的位置則有一個釘子留下的壞孔。
恰恰是這些極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令光線幾乎成為一有型的存在。
(資料來源)
▲小街View of Houses in Delft, Known as ‘The Little Street’,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c. 1658
榮耀畫廊
這幅畫又名《台夫特房屋外觀》,在17世紀的繪畫作品中具有獨特地位。
維梅爾在這裡所畫的不是某座具體建築,只是一個無名之地,不具有任何可辨識的特徵。
他沒有醉心於展現大城市的喧囂,而是用樸實無華的筆觸描繪出多雲天氣下安靜小街的風情。
房屋右側以及屋頂山牆上部都落在畫面之外,這種構圖上的截斷效果讓作品的隨筆風格更加突出。
如果目光快速掃過的話,很容易將這條小街上的人物忽略,
但如果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有一個女人正坐在門廊處,一名女僕正站在通往後院的通道裡,另外還有兩個小孩在玩耍。
他對房屋正面磚塊剝落的拱門以及帶有明顯修繕痕跡的裂縫進行了逼真的描繪,從而讓畫面瀰漫著一種心酸的味道。
歷史學家長久以來一直試圖在台夫特尋找作品中所描繪的地方,但最終發現這很可能是維梅爾憑藉想像力對現實景物的一種重構。
但另有一說,此地點是台夫特的Vlamingstraat 40–42,
維梅爾的姑媽從1645年左右直到1670年去世皆和他的小孩住在右邊的房子裡。
(資料來源)
▲情書The Love Letter,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c. 1669 - c. 1670
榮耀畫廊
透過開啟的門所構成的框架,我們看到一個女人正停下琵琶彈奏轉而從女僕那裡接過一封信。
此時女人的臉上寫滿疑問和不確定,而女僕則是一副自信的姿態,她一隻手叉腰,等著女主人把信打開。
他們身後牆上的海景很可能正在暗示著此話「書信」主題,
在17世紀,大海常被比作愛情,情人被比作船。
作者的構圖別出心裁,畫面有三分之二陷入陰影中,這幾乎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房間的全貌。
實際上,門口所懸掛的簾子不經意間將我們置於一種窺探他人隱私的境地。
地磚的圖案、門口的掃帚以及前景中的一雙拖鞋都增強了整個畫面的深度。
女人身上所穿的那件黃色貂皮襯裡短上衣在維梅爾的其他作品裡也曾經出現過。
(資料來源)
畫家介紹: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梅維爾被視為17世紀最優秀的畫家之一。
人們對於他的生平事蹟了解不多。他於1632年出生在台夫特,之後受訓成為畫家,師承何人不詳。
他21歲時與Catharina Bolnes結婚,並改信妻子所信奉之天主教。
根據17世紀60年代的文獻記載,他曾擔任聖路加(St Luke)公會會長,並且是國民護衛隊的成員。
他於1675年去世,留下11個孩子。在他人生最後幾年,由於藝術市場上的價格一落千丈,維梅爾陷入財務困難。
他的作品在18和19世紀幾乎為世人所遺忘,直到19世紀晚期才重獲重視。
之後維梅爾的地位扶搖直上,成為眾人膜拜的對象。
作為一名藝術家,他有著令人稱道的嫻熟技法,他的畫總能讓人從看似平淡的場景中感受到大千世界;
他也總能藉場景中的細節宣洩內心的情感。
看他的畫,會感受到一種異乎尋常的寧靜,畫家對於透視技法以及「repoussoirs」
(前景中的桌子、椅子或窗簾)的嫻熟運用,讓觀賞者有種置身畫中的感覺。
▲扮成使徒保羅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s the Apostle Paul,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61
榮耀畫廊
林布蘭畫過妝扮成各種人物的自畫像,包括:東方人、士兵、悔改的罪人、古典畫家Zeuxis以及各種穿著華貴有時甚至是奢侈服裝的人。
在這幅畫中,他將自己扮成使徒保羅的樣子,手中捧著書卷、上衣中露出了劍柄,書卷和劍正是保羅這名基督教傳道者的標誌。
寫有看似希伯來文的羊皮卷可能暗指他的以弗所書,他在其中將上帝的話語比喻為「聖靈的寶劍」。
林布蘭帶著一頂無檐帽,灰色的捲髮從帽子兩側散落下來。他的額頭上有著長長的皺紋,挑起的眉毛令他友善的凝視略顯古怪。
(資料來源)
▲身著修道士袍的提圖斯Rembrandt’s Son Titus in a Monk’s Habit,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60
榮耀畫廊
在這幅肖像畫中,林布蘭的兒子提圖斯(Titus)雙眼低垂正陷入沈思,
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方濟各會修道士服,可能是要將自己裝扮成聖方濟各。
按照方濟各會的規矩,修道士應過一種清貧而謙卑的生活。
作者透過粗劣的服裝以及年輕人臉上恍惚的神情折射出會規對人的影響,而這也是這幅畫所要表現的真正核心。
作者對於人物所處的環境做了非常模糊的處理。提圖斯於1668年去世,當時只有27歲,他甚至沒能看到自己的女兒出生。
(資料來源)
▲猶太新娘Isaac and Rebecca, Known as ‘The Jewish Bride’,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c. 1665 - c. 1669
榮耀畫廊
畫面描繪了一對穿著華麗的男女。男人充滿深情地將女人擁入懷中;女人的眼睛望向下方,目光迷離夢幻。
儘管沒有眼神交流,但從兩人側向對方的站立姿勢能感受到濃濃深情。
當收藏家阿德里安.范.德.胡珀在1833年買入這幅畫時,將其描述為「猶太父親在女兒婚禮當天為她戴上項鍊」。
然而,男人放在女人左胸上的手,以及女人的指尖碰觸到對方手時所傳達出的濃情甜蜜,讓人感覺這種解釋頗為荒誕。
時至今日,這幅畫仍然沿用著《猶太新娘》這一名稱。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它的涵義尚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裝扮成聖經人物以撒和利百加的一對夫妻肖像畫。
(資料來源)
▲質檢官員The Wardens of the Amsterdam Drapers’ Guild, Known as ‘The Syndics’,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62
榮耀畫廊
阿姆斯特丹布料商工會每年都要向委員會指派5名質檢官員或取樣官員,他們專門負責檢查紡織品的質料。
1662年組建的委員會委託林布蘭為其繪製一幅成員肖像畫,這幅畫後來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集體肖像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人似乎都與觀賞者有著某種交流,他們表情豐富,有的面露輕視之色,有的掛著非常友好的微笑。
他們圍在桌子周圍,看樣子是剛剛被進屋的人打斷會議。
林布蘭在構圖時調整了角度,讓我們的視平面與桌平面重合,進而增強了空間效果。
這幅集體肖像畫懸掛在位於Staalstraat的布料商工會執行官辦公室中,這裡之前已掛有5幅集體肖像畫,其中的官員都是正襟危坐的姿勢。
為確保構圖能狗與其他的肖像畫保持和諧,林布蘭可謂煞費苦心,透過這幅作品的X光照片可以發現他對人物姿勢進行反覆的調整。
(資料來源)
▲夜巡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II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rans Banninck Cocq, Known as the ‘Night Watch’,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42
榮耀畫廊
1642年,林布蘭為阿姆斯特丹火繩槍兵公會的成員繪製一幅集體肖像畫,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夜巡》。
林布蘭也是第一位將肖像畫與結合集體動作的畫家。
這幅畫描繪的是弗蘭斯.班寧克.柯克連長和威廉.范.魯伊坦伯希副官所帶領的連隊,兩人均出現在畫面前景。
身穿黑色衣服的上尉告訴他的中尉開始執勤,林布蘭利用光影聚焦於特定細節,
例如隊長的手勢和前景中年輕女孩。年輕女孩象徵吉祥之意。
連隊的其他成員則站在他們身後一個拱門的寬大台階上。林布蘭這一作品中人物站位相對混亂,卻因此產生一種頗具動態感的效果。
而在畫面主體間加入的襯托物,進一步增加畫面的活力。
1715年《夜巡》被轉移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廳,這裡原定的空間不足以容納這一巨型作品,因此不得不對四個邊進行剪裁。
(資料來源)
畫家介紹: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出生於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他是家中第9個孩子。
他曾上過拉丁學校,但應該沒有完成學業,因為他在14歲左右就開始在畫家雅各布.范.斯望恩布爾賀的工作是當學徒。
1624或1625年,林布蘭為完成訓練曾在阿姆斯特丹為歷史題材畫家皮爾特.拉斯特曼工作過6個月的時間。
返回萊頓後,他可能是與揚.利文斯共用一個工作室。2個年輕畫家皆野心勃勃,他們之間的競爭推動彼此達到更高的創作水平。
1631年林布蘭搬到阿姆斯特丹,便在那透過藝術商亨德里克.尤倫伯格接到很多肖像畫訂單。
他還同時創作過歷史題材的作品,是一位在蝕刻和繪畫方面都很高產的藝術家。
林布蘭有一個大型工作室,數年間有幾十個學生在這學過畫,其中包括格拉德.杜、費迪南德.波爾、尼古拉斯.馬斯和卡爾.法布里蒂烏斯。
儘管林布蘭有著很高的聲望而且收入不菲,的他仍然債台高築並且在1656年破產。他的創作生涯一直延續到晚年,他在1669年去世。
▲蹲臥的靈緹犬Greyhound,Artus Quellinus (I), 1657
這隻靈提犬呈現蹲臥狀,用腰部支撐身體,頭部傾斜向上望,露出疑惑的神態。也許他的主人正在跟他說話。
靈緹犬在歷史上曾被用作獵犬,憑藉速度和靈敏性成為珍貴品種。在中世紀,牠們還成為地位的象徵,代表著一種帝王或貴族生活方式。
雕像採用木質材料,栩栩如生,可能是藝術家受託為寵物所創作的肖像。
狗領子上的盾形紋章顯示牠屬於位居安特衛普貴族街階層的盧斯家族(Roose)。
(資料來源)
▲威廉雷克斯號戰艦模型1697-1698
荷蘭海軍由阿姆斯特丹、澤蘭省、北荷蘭省(荷恩市和恩克赫伊森市)、鹿特丹和弗里斯蘭省海軍部組成。
這個大型模型船於1697年到1698年間製作,展示在澤蘭省米德爾堡海軍部的會議廳中。
此模型在弗利辛恩的一家造船廠製造,實物戰艦也在這裡製造。這個模型詳細地展現了17世紀末戰艦的模樣。
裝飾船首的是常見的獅子頭雕像,取材於荷蘭盾形徽章,但是帶有英格蘭色彩。
獅子頭雕像上的皇冠意指英格蘭威廉三世,與戰艦名相同。
▲Portrait of Baron Willem Joseph van Ghent,Rombout Verhulst, 1672 - 1676
1672年6月7日,在Solebay戰役期間,Willem van Ghent中將因英國火力傷重亡故,享年46歲。
戰爭的結果不明,英國與法國皆聲稱贏得戰爭。Willem van Ghent被埋葬在烏得勒支的Domkerk。
這個面具是Rombout Verhulst根據他的遺像於1676年製作完成。
(資料來源)
▲盯著死人的臉看...
▲皇家查爾斯號船尾木雕1660
1667年,荷蘭戰艦開始遠征之旅,史稱「梅德偉突襲」(Raid on the Medway)。
在梅德偉河攻擊英國艦隊後,荷蘭人捕獲了一艘名為皇家查爾斯號的英國戰艦,並將其托運回荷蘭。
這艘船數年後報廢,但是船尾的裝飾性木雕作為戰利品被保留下來。
其上雕有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的盾形紋章,兩邊分別是一隻頭戴王冠的獅子和一隻被鐵鍊栓住的獨角獸。
綬帶上刻有嘉德勳章銘辭“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懷邪念者蒙羞。)
其下是英國君主的銘辭”Dieu et mon droit“(我權天授)。
▲Saying Grace,Cornelis Pietersz. Bega, 1663
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輕女子坐在破舊的室內餐桌旁,在用餐前祈禱。
這幅畫包含許多荷蘭新教徒從母親膝下學到的教訓:
無論是窮人或是富人、生病或是健康,都要感謝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它們都是神的禮物。
(資料來源)
▲患病的孩子The Sick Child,Gabriël Metsu, c. 1664 - c. 1666
1663年一場瘟疫席捲整個阿姆斯特丹,死了十分之一的公民。
一位婦人將孩子抱在膝上,孩子的臉色蒼白,軟綿綿地依靠在母親手臂上,明顯可見這個孩子生病了。
母親的目光中透露著溫柔和擔憂。
左邊木墩上放著一個陶罐,從罐子邊緣露出的青灰色勺把可以猜想,她剛給孩子餵過一些粥,或著孩子可能沒有胃口而沒吃。
作者透過這幅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溫款親切的場景。
場景讓人想起聖母憐子,聖母瑪利亞將兒子的屍體抱在腿上。牆上的被釘十字架畫讓人聯想到基督的苦難。
(資料來源)
▲紳士運河的皇金轉彎View of the Golden Bend in the Herengracht,Gerrit Adriaensz. Berckheyde, 1671 - 1672
1600年阿姆斯特丹人口約為54,000人。僅僅20年後,人口數量幾乎翻了一倍;1670年,這座城市的人口數已超過20萬。
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城市也不斷擴張。60年代,環城運河的修建工作開始啟動。
此工程包括紳士運河的“黃金轉彎”區域,阿姆斯特丹最富裕的人士在此區域建造豪華住宅。
這些居民大多從亞洲貿易致富,每個房子內飾都以亞洲奢侈品為傲。
格里特.貝克海德的這幅陽光明媚的城市風景畫,描繪了仍在建造的黃金轉彎區域。
一棟樓四周豎起腳手架,建築材料散落在街道上,幾處土地仍是空閑的。
(資料來源)
▲The Town Hall on the Dam, Amsterdam,Gerrit Adriaensz. Berckheyde, 1693
▲威廉三世Portrait of Willem III, Prince of Orange, King of England and Stadtholder,Godfried Schalcken, c. 1692 - c. 1697
這幅畫作是一幅統治者肖像但光源僅有一支蠟燭。蠟燭具有像徵意義,它以光為其他人服務,同時燃燒自己。
換句話說,克己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威廉穿著一套盔甲,脖子上戴著貂皮斗篷作為皇室的標誌。
(資料來源)
c. 1700-1800
▲錐體花瓶c. 1692 - c. 1700
▲台夫特陶器c. 1705 - c. 1710
17世紀早期,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激增。根據統計,僅在17世紀的前三十幾年中,從亞洲進口的瓷器變多達三百多萬件。
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雖然工匠們試圖自己仿造瓷器,但他們仍無法複製亞洲的製瓷方法,
直到1710年,德國人約翰.弗里德里希.貝特格最終發現了製瓷的秘密。
與此同時,各種相關的發明也大大改進國產陶器的質量,尤其是在台夫特生產的陶瓷。
仿造陶瓷的台夫特彩陶器最初用作亞洲珍品陶瓷的廉價替代品,但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它之所以受到各個階層和各種品味人們的喜愛,國王威廉三世功不可沒。威廉三世在裝飾他的荷蘭和英格蘭宮殿時採用了大量的飾品。
▲瑪莉·法爾格肖像畫Marie Fargues, the Painter’s Wife,Jean-Etienne Liotard, c. 1756 - c. 1758
瑞士藝術家Jean-Etienne Liotard的肖像畫在歐洲各大城市享負盛名。
他善用粉彩,粉彩能夠令畫面細緻和平滑的運用色彩。
在伊斯坦布爾暫居的四年中,作者廣泛收集了大量土耳其內飾、服裝和建築草圖,並在他之後的整個藝術生涯中加以借鑒。
在這幅粉彩畫中,年輕女子正在向一處凝望,目光中充滿渴望,許多東方元素清晰可見。
沙發、地毯、花瓶、服裝和珠寶均展露出土耳其風情。作者讓他的妻子瑪莉.法爾格充當模特兒。
作者1756年與29歲的妻子結婚時已經54歲了。
(資料來源)
▲The Artist’s Niece, Marianne Lavergne, Known as ‘La Liseuse’,Jean-Etienne Liotard, 1746
這是Jean-Etienne Liotard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有幾個版本。
他把它命名為La Liseuse(閱讀者),並且明顯地將它作為一個類型作品,作者以他的侄女為形象,繪製這幅穿著里昂服裝的肖像。
Jean-Etienne Liotard於1748年將其作為作品集向法國宮廷宣傳他的技能。
(資料來源)
▲一個正在削筆的作家(A Writer Trimming his Pen),Jan Ekels (II), 1784
一位正在寫信的年輕人停下來,開始削他的鵝毛筆。他背對我們坐著,但是從鏡子中我們能看到他聚精會神的臉。
日光從半掩的窗簾透進來,照在他的左肩及右臂上。右邊牆上掛著一包國際跳棋和一個西洋棋盤。
作者年輕在巴黎求學時接觸到17世紀的荷蘭風俗畫大師,如蓋布瑞.梅茲和Gerard ter Borch,
他們精通一個或多個人物的室內場景。回到故鄉阿姆斯特丹之後他製作了這幅畫,
Ekels此生可能未見到任何一幅維梅爾的作品,但他對光的運用和維梅爾如出一徹。
(資料來源)
▲紫藍金剛鸚鵡(Blue Macaw),麥森動物瓷器Meissener Porzellan Manufaktur, 1731
17世紀歐洲人尚無法仿造中國瓷器。約翰.弗里德里希.貝特格是第一人,薩克遜選帝候佛雷德里克.奧古斯都一世命令他“用黏土造金子”。
1708年,貝特格發現了製陶的秘密,兩年後,他在麥森創辦了歐洲第一家瓷器廠。
瓷器是最令人夢寐以求的奢侈品,選帝候為了滿足一己之私,設立了專供自己差遣使用的瓷器作坊。
1725年,奧古斯都決定在易北河畔建造一個避暑別墅以收藏他的珍品。這座日式宮殿設有32間瓷器展廳,用於展示它收藏的瓷器。
其中一大亮點是動物瓷器館,裡面動物的瓷器大小與實物相同。奧古斯都希望透過這個名聲卓著的項目,展示他的製造廠實力。
基爾西納和肯德勒是製作這些動物瓷器的陶藝家。在實際製作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問題,因為之前並沒有製作過與實物大小相同的動物瓷器。
其中最大的一件,是一尊高129釐米的食火鳥。奧古斯都在宮殿完全建成前去世,在他兒子執政期間此工程不了了之。
(資料來源)
▲Monkey,麥森動物瓷器Meissener Porzellan Manufaktur, c. 1731
▲Two mirror sconces, anonymous, c. 1755 - c. 1770
這些鏡子在廣州(中國)繪製,專門用於出口。後來它們以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在荷蘭表框。
因此,異國情調的鏡子可協調進荷蘭的室內設計。最初在下部中心會有一個金屬臂來容納兩支蠟燭。
這些鏡子屬於在海牙一位著名的中國物品收藏家讓·西奧多·羅耶(Jean Theodore Royer)。
(資料來源)
▲Portrait of Charlotte Beatrix Strick van Linschoten,Mattheus Verheyden, c. 1755
Charlotte van Linschoten是Gerard Cornelis van Riebeeck的第二任妻子。
她穿著華麗服飾。由於絲綢織物相對較窄,它們由幾種寬度組成。很明顯,下部中心接縫左右兩側的圖案不匹配。
(資料來源)
▲Still Life with Flowers and Fruit, Jan van Huysum, c. 1728
隨著Jan van Huysum的職業生涯發展,他所繪製的靜物畫作更充滿活力。托盤變得更輕,更透明,他將靜物設置在公園般的背景下。
在這裡,水果、葡萄樹和蜀葵是如此鬆散,以至於它們彷彿即將從大理石底座翻滾下去。
(資料來源)
▲范‧德爾‧梅爾士家族成員肖像畫Portrait of a Member of the Van der Mersch Family,Cornelis Troost, 1736
Cornelis Troost對16世紀風行的肖像畫並不感興趣,他喜好以典雅精緻的室內陳設為背景創作全身像。
透過描繪人們的居家與工作場景,試圖展現出人物的性格。這幅畫中從樂譜上的家族紋章中可看出,這畫中男士是范‧德爾‧梅爾士家族的一員。
大提琴展現出他對音樂的喜愛,而他左手邊的圖畫又顯現出他對繪畫藝術的追求。他肩膀上有零星的粉末,由此可判斷他剛給假髮施過粉。
(資料來源)
▲Head of a Young Woman,Frans van der Mijn, 1756
弗蘭斯·范德米恩(Frans van der Mijn)在跟他的父親赫爾曼(Herman)搬去倫敦時就還是個孩子,他在那裡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
這幅畫不是肖像畫,而是一個年輕女性的理想形象。
棕色、灰色和白色色調的使用模仿了圖形藝術。憑藉這種繪畫方法,Van der Mijn展示了他的藝術技巧。
(資料來源)
c. 1800-1900
▲梳妝鏡
1830年國王威廉一世命人做給女兒瑪莉安公主,以做給她嫁給普魯士王子的結婚禮物。
杜泰利斯Joseph-Germain Dutalis是一位來自比利時的金匠,時常受雇於王室。
▲被打斷的鋼琴練習Piano Practice Interrupted,Willem Bartel van der Kooi, 1813
女孩彈鋼琴時分神了,他轉身去看她的弟弟。弟弟將手放在椅子後面給他做鬼臉,年長的哥哥在一旁看著笑。
女孩表情愉悅,但她的眼神透露出心不在焉。從她右手的姿勢可看出,她仍想著彈鋼琴。這幅作品集肖像畫和風俗畫於一體。
1808年作者在“當代大師”展覽上獲得首座大獎,並獲得2,000荷蘭盾的獎金。晚期他專注於創作肖像畫。
(資料來源)
▲左,威廉一世,1819;中,路易‧拿破崙,1809;右,拿破崙一世
▲滑鐵盧The Battle of Waterloo,Jan Willem Pieneman, 1824
1815年6月18日星期日,在布魯塞爾南部發生歷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戰役,結束了拿破崙.坡拿巴的統治。
法國人被主要由英、德士兵組成的聯軍(也包含荷蘭軍隊)擊敗。
皮尼曼的這幅作品描繪的場景是威靈頓公爵在收到普魯士軍隊已開赴戰場的消息後,發出作戰命令。
背景中煙硝瀰漫,模糊了部分戰鬥場景。此畫其實是勝利者的集體畫像:威靈頓公爵和他的主要官員。
在左側,皮尼曼畫出了荷蘭王儲威廉二世,他受傷躺在臨時擔架上。這幅作品面積達48平方米,是荷蘭畫幅最大的畫作之一。
為了創作這幅畫,皮尼曼專門設立了一間工作室。本來此話是要送給威靈頓公爵,
但最後威廉一世以40,000荷蘭盾的高價買下這幅畫,作為贈與兒子的禮物。
(資料來源)
(海牙畫派)
▲七月裡A Windmill on a Polder Waterway, Known as ‘In the Month of July’, 保羅·加布里埃爾Paul Joseph Constantin Gabriël, c. 1889
加布里埃爾並不欣賞其他風景畫畫家的“灰色傳統畫風”。
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的國家充滿了色彩。...我們的國家不是灰色,天空不是灰色的,沙丘也不是灰色的...」
他認為荷蘭通常比人們勾勒出來的畫面更多彩,調色板是遠不夠用的。
他擅長使用明亮,陽光的色彩描繪水天合一的景象。
這幅風景畫中,水面如平靜沒有一絲波紋,萬里晴空沒有一絲風。
比埃.蒙德里安是加布里埃爾的崇拜者,他在年少時臨摹了這幅畫。
(資料來源)
▲Meadow Landscape with Cattle, Willem Roelofs (I), c. 1880
與浪漫主義畫家不同,海牙畫派的畫家對田園風景的著墨,不像浪漫主義畫家那樣重視戲劇性和多樣性,
他們畫母牛在全景視野中的翠綠草地上安靜沈思,這些作品受到極大讚賞,
他們將荷蘭的海埔新生地描繪成灰藍色的天空下,一整片廣大的綠色草地。
(資料來源)
▲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with 'Puck' the Dog,Thérèse Schwartze,c. 1879 - c. 1885
ThérèseSchwartze在巴黎的工作室裡畫了這位穿著意大利服飾的模特兒。這位年輕女子與她右邊的狗互看了一眼。
畫作巧妙呈現出女子衣服上各種豐富的面料。當時,一位荷蘭年輕女藝術家要在巴黎追求藝術生涯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然而,作為一名專業畫家的女兒,Schwartze並沒有被這些障礙所阻礙。
(資料來源)
▲岩石海岸的海灘Shipwreck off a Rocky Coast,Wijnand Nuijen,c. 1837
傾翻的三桅船受到海浪的猛烈衝擊,海灘的倖存者正將溺水身亡的人拖回岸上,或將貨物搬到安全地帶。
疲勞或不幸身亡的乘客零星躺在海灘上,寒氣刺骨。倖存者為在篝火周圍。
陽光穿透陰暗的天空,一覽陡峭懸崖,使人類顯得更為渺小。
作者在德國和法國行中見識的浪漫主義畫家作品,深刻影響他日後的創作。
移動的主題、炫目的光線及光和影的鮮明對比讓這幅畫成為荷蘭浪漫主義運動的傑出代表。
作者是那個時代的偉大天才之一,但不幸他英年早逝,享年26歲。
(資料來源)
▲Portrait of Alida Christina Assink, Jan Adam Kruseman, 1833
社會畫家Jan Adam Kruseman非常推崇英國的肖象派畫家,他們的影響可在這幅肖像畫的鄉間背景(如瓶飾和獵狗)中窺見一斑。
艾麗達將目光從書上離開,抬起頭,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他身著最時髦的服飾,穿著一件寬領口的紅色裙子。
透明的加納佐(穿在緊身上衣上面的寬鬆披飾)使寬肩顯得更為明顯。
燈籠袖、寬鬆的裙子裡面的裙襯以及大大的束衣扣都是為了凸顯她纖瘦的腰肢。
她的頭髮高高盤起,繫著大大的蝴蝶結。椅子扶手上掛著一個帶綠色面紗的帽子。
(資料來源)
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畫作
▲白色和服女孩Girl in a White Kimono,喬治·亨德里克·布萊特納(George Hendrik Breitner)1894
女孩雙臂交叉在腦後,眼神發呆,好似在做白日夢。
她穿著白色絲綢和服,引人注目。1894年左右,作者創作一系列身穿和服女人的畫作。
這個女孩名叫Geesje Kwak,16歲,是女帽商店的一名銷售助理,常讓作者當模特兒。
與同時期的梵谷一樣,作者愛日本版畫。在1893年到1896年間共繪製13張和服女孩畫像,各有不同姿勢。
在這幅畫裡引人注目的是帶有紅色飾邊的袖子和橙色腰帶的繡花白絲綢和服。
日本版畫對比鮮明,平面感較強,與西方藝術傳統大為不同,模特兒身後的折疊屏風,限制了這幅畫的深度,加強了親切感。
(資料來源)
唯一一張梵谷的畫可以被拍照...
梵谷博物館不給拍,這張照片變得超真貴~~ㄎㄎ
▲自畫像,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87
梵谷27歲開始作畫時,畫得都是農村生活場景。1886年在巴黎定居後他改變畫風。
受印象派影響,他屏棄了在荷蘭時期使用的暗色和濁色色調,轉而使用較為明亮的顏料。
他的作畫技法也發生改變,由原先油彩淋漓的恣意揮灑,變為短筆觸點描。
他希望能在巴黎獲得一些畫像工作,以減少對其弟弟西奧的經濟依賴。
為了練習,他將自己作為現成的免費模特兒進行創作。
梵谷將這些自畫像是為習作,這就是他的自畫像經常被畫在廉價的材料或者之前的作品上的原因。
這個博物館收藏的梵谷自畫像便是如此,這幅畫是畫在硬紙板上。
自畫像的創作始於1887年春天或夏天,標誌著梵谷畫風向亮色的印象派風格的轉變。
(資料來源)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法國貴族、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實版畫藝術先驅,世人稱「蒙馬特之魂」。
他擅長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
其寫實、深刻的繪畫不淡深具針砭現實的意涵,也影響日後畢卡索等畫家的人物化風格。
相較於油畫作品,羅特列克的石版畫在當代十分著名:他不但是當時少數傑出的石版畫畫家,也用石版畫製作深具個人特色的海報。
石版畫發明於18世紀末的德國,雖然在19世紀後期多數印象派畫家已嘗試過這種繪畫技術,
但羅特列克嚴謹且大量的石版畫作品卻與歐諾黑·杜米埃(Honoré Daumier)並稱19世紀最重要的石版畫家。
他從1885年離開費爾南德·柯爾蒙的畫室後,立刻學習石版畫的技術,並以嚴謹的方式製作作品:
先在石版上打上素描草稿,期間以拇指擦拭線條,製造出現線條之間的疏密感,最後才製成石版畫。
因此,他的多數石版畫幾乎是素描的重現,流暢的線條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另一方面,羅特列克也製作大色面石版畫,並運用在海報作品上。
當時海報才剛運用在商業宣傳上,因此多數商家僅製作簡單小型的黑白海報作為宣傳,
但羅特列克接受紅磨坊委託後,開始製作鮮豔、造型有力的彩色海報,
以大膽的動作與表情吸引顧客上門,果然一炮而紅,成為當時與皮爾·波納爾齊名的兩大海報創作者。
無論是石版畫或海報,羅特列克在其中運用了更多浮世繪的技巧:
他大膽拋棄透視法,以線條創造出主觀的空間感,並以左右不對稱的比例構圖襯托主題;
另外在海報上他使用大塊的純色裝飾,搭配刺激性的彩色字體,加上本身獨特的人物刻畫,使人們眼光自然被其作品所吸引。
這也令他的作品成為當時夜總會或歌手重要的宣傳品。
(資料來源)
▲紅磨坊與拉·古留小姐(Moulin Rouge, La Goulue,1891年,羅特列克最知名的海報作品之一,左邊跳舞的是拉·古留(La Goulue)
有關拉·古留(La Goulue,1866年-1929年1月30日)是觀眾為她取得綽號,意思是「老饕」。
羅特列克以此綽號為題完成許多知名作品,使這綽號反而比本名更為人們知曉。
她本名露薏絲·韋伯(Louise Weber),出身猶太家庭,16歲時瞞著母親跑到葛樂蒂磨坊演出,並引起羅特列克注意。
她大膽、奔放充滿野性的個性讓她深受觀眾喜愛,逐漸竄紅,並於1891年被挖角到紅磨坊表演。
由於羅特列克以她為題,製作出許多成功的彩色海報,1891年至1895年之間成為全巴黎首屈一指的紅星,也是紅磨坊裡的招牌舞者。
但由於毫無節制的貪吃,她的體態日趨肥胖,最後不得不於1895年離開紅磨坊,在小巷裡搭設小屋勉強過活,
可是仍無法挽回沒落的表演生涯,最後被收容在養老院裡渡過餘生。
羅特列克對她的好感在於其不受拘束的個性。
他以她為題製作了12幅油畫與許多宣傳海報,成功發揮了刻畫人物的專才,而成為其藝術生涯中最為人所知的人物畫作。
而兩人的友情也十分堅定:拉·古留離開紅磨坊後,
在巴黎小巷裡撘設表演小屋外的兩塊具有招牌作用的畫作是由羅特列克義務贊助的作品,
而1901年風中殘燭的羅特列克仍在最後一次巴黎之行中強撐身軀,到小屋拜訪拉·古留。
▲歌手依薇特·吉貝兒在舞台上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Singer Yvette Guilbert on Stage,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94
(資料來源)
有關依薇特·吉貝兒(Yvette Guilbert)曾當過裁縫、服裝模特兒、演員,是一名全能型藝人:她的表演內容包含歌唱、戲劇表演以及詩詞朗誦。
由於才華洋溢,加上羅特列克的作品宣傳,1892年起開始在巴黎竄紅。而她標準的裝扮:白衣、黑色長手套也常出現在羅特列克的作品之中。
雖然本人長相不差,但羅特列克特別喜歡扭曲她深具特色的臉部樣貌,將她塑造成尖鼻子、大嘴巴和瘦長脖子的女星。對於此點,吉貝兒曾寫信向他抱怨:
"親愛的羅特列克先生:
今年冬天是我捲土重來的時候,然而千萬拜託的是不要把我畫得那樣醜陋,稍微可愛點吧!
來我家的客人,一見到你的草稿時都不禁大聲尖叫。
畢竟一方面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藝術,一方面也為我考慮需給後人好印象嘛!拜託!稍微收斂你苛刻的彩筆吧!"
但羅特列克仍不為所動,繼續他扭曲誇張的風格。
不過這樣的風格成功吸引許多觀眾前來紅磨坊捧場,1894年吉貝兒被某雜誌選為聖誕節特刊的封面女郎時,也毫不猶豫地指定羅特列克擔任畫家。
另外,羅特列克以她為題,製作許多石版畫作品,並先後集結發行成兩大冊的畫集,其中一冊限量發行100本,
每頁都留有吉貝兒的簽名,大大提升了這位香頌(chanson)歌手的人氣。
▲Portrait of the Music Hall Entertainer Marcelle Lender,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95
此版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微妙的色調。畫的是歌手兼舞蹈演員的Marcelle Lender穿著西班牙風格的服裝,
感謝觀眾熱烈歡迎的模樣。她最著名的是在波麗露舞蹈。
肖像版畫的剪裁讓人想起當時流行的日本木刻肖像畫。
(資料來源)
博物館裡面居然還有一間圖書館,但就只能再拍照的這個位置觀看,是無法觸碰到那些書的。
三層樓的空間直通天井,光線灑下來營造出空間感;
雕花扶手與旋轉樓梯更架構出一種類似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感覺~
▲國家博物館研究圖書館(Rijksmuseum Research Library)
荷蘭國家博物館館藏之豐富,根本逛不完,最後只能隨便看看,就得依照訂票約定的時間14:30到梵谷博物館報到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