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c.1665
今天是海牙一日遊。
台夫特-->海牙的火車票約€ 5,單程約15分鐘可抵達。
不一會兒工夫就抵達海牙囉!
海牙是荷蘭的政治中心,包括荷蘭國會兩院、王室家族居所、總理辦公室、政府各機構、各國大使館都在海牙,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聯合國國際法庭也座落在這。
1230年左右,當時荷蘭伯爵弗羅里斯4世(Floris VI)在此建了一座獵宮,
因此這一帶被稱為Des Graven Hage(荷文Den Haag),意思是"伯爵家的樹籬",這就是海牙的城市緣起。
後來他的兒子威廉二世(William II)於1248年選擇此地興建城堡,此後海牙便一直擔任統治核心的角色。
海牙,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
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
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
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台夫特車站出發海牙!Go!!
▲徒步前往台夫特車站沿途
▲約15分鐘車程,抵達海牙
▲海牙中央車站Den Haag Centraal
▲The Hague Municipality
出了海牙中央車站,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參天的現代化大樓,
感受到與摩登但帶有文化歷史軌跡的阿姆斯特丹和幽靜的歐風小鎮台夫特截然不同的氛圍,
海牙多了一絲商業氣息。
第一個目的地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從車站稍微走一段路即可到達。
路過一塊工地,這塊工地成了麻婆對海牙最深的印象,因為它好乾淨。
明明裡面就在施工,但卻一點灰都沒有,地上也沒什麼塵土,
旁邊的咖啡廳還一堆人坐在室外喝咖啡,
真的是太神奇了!之前去日本看到的工地也是整整齊齊,但多少還是有些塵土,
海牙的工地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前方一大塊工區
▲可以透過圍欄上的玻璃窗看到裡面的工地
▲工料堆放整齊
▲這棟建築有點帥
▲沿途許多商辦
越接近美術館,就越像進入鬧區一樣,速食店、電影院都相繼出現,
還有許多難以言喻的街頭藝術裝置~
▲原來2018年是大麥克問世50周年(1968-2018)!長知識!
▲超酷的漢堡王!午餐就吃這家漢堡王吧~
▲法律相關的政府機構,建築建於1883年
▲工人正在仔細的油漆窗戶,這也是古蹟維護的一環
走著走著看見一個小廣場,中央的雕像是奧蘭治親王,
看來他是荷蘭的超重要人物,跟亨利八世之於英國一樣...XD
是昨天在台夫特被刺殺的那位!!參觀了他的安眠之地。
詳情請參考:
荷比盧之英德亂入之旅(Day5)新教堂(Nieuwe Kerk)尋找荷蘭國父@台夫特(Delft)
▲奧蘭治親王雕像(Statue of William of Orange)
▲廣場上好像剛好要辦什麼活動,停了許多小車。
小廣場旁就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開放時間:10 am - 8 pm
門票:€15.5/1p(約台幣500元)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荷蘭語:Mauritshuis,直譯為「毛里茨住宅」)
是位於荷蘭海牙的一座建於17世紀的荷蘭古典主義代表性住宅建築的名稱,也是該流派建築的開山之作。
起初該建築是拿騷-錫根親王約翰·毛里茨(荷蘭語:Johan Maurits)托建並居住的住宅,該住宅以其姓「毛里茨」(Maurits)命名。
該住宅對17世紀及其後的英格蘭、北美等地的住宅及其他民用與公用建築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如今的博物館擁有規模龐大的藝術收藏,包括荷蘭油畫家揚·維梅爾、林布蘭、揚·斯特恩、
保盧斯·波特和法蘭斯·哈爾斯的油畫,以及德國油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的作品。
該美術館與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和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並稱荷蘭的三大美術館。
軍官約翰·毛里茨(拿騷-錫根親王)(1604年–1679年)是執政者(stadtholder)腓特烈·亨利(奧蘭治親王)的表兄弟。
1631年,毛里茨買下了一塊荷蘭共和國荷蘭海牙的同內庭接壤的田地以及相鄰的池塘Hofvijver(意為庭池)。
在那時,海牙是荷蘭共和國的政治中心,荷蘭國會在內庭召開。
毛里茨住宅於1633年至1644年興建,從1636年到1644年他是荷屬巴西的統治者。
這座荷蘭古典主義建築由荷蘭建築師雅各布·范·坎彭和彼得·波斯特設計。
這座建築地上兩層,另有一層為半地下室,房頂還有閣樓,設計上嚴格對稱,地上兩層共有4個房間和1個大廳(great hall)。
每個房間都被設計為有一個前廳(antechamber),一個廳(chamber),一個內閣(cabinet),以及一個衣帽間(cloakroom)。
起初,該建築物有一個圓頂閣(cupola),但於1704年毀於火災。
在親王約翰·毛里茨1679年去世後,該住宅由馬斯家族(Maes family)擁有,後者將其租給荷蘭政府。
1704年,該住宅大部分內飾毀於火災。該建築在1708-1718年間重修。
1820年,毛里茨住宅被荷蘭國家購買,以收置王家油畫秘藏(Koninklijk Kabinet van Schilderijen)。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以下畫作介紹是依館內導覽機內精選作品進行介紹。↓↓↓
▲《伊甸園和人類的墮落The Garden of Eden with the Fall of Man》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老揚·勃魯蓋爾Bruegel de Oude, c.1615
這幅畫是由兩位大師共同創作,僅管勃魯蓋爾負責構圖,但起筆的是魯本斯。
他用非常簡略的筆觸,稀薄的顏料畫了亞當、夏娃、樹、馬和蛇。勃魯蓋爾接著畫植物和動物,畫得非常細緻。
▲《阿佩利斯繪畫坎巴絲帕Appelles painting Campaspe》
威廉‧范‧赫克特Willem van Haecht, c.1615
這個房間內都是現存於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藝術作品。雕塑也是著名的經典之作。
這幅《畫室》是由威廉‧范‧赫克特創作的。這是一個流行的主題,尤其流行在安特衛普。
這幅畫的左下方描繪了一個古老的故事,阿佩利斯正在畫坎巴絲帕(Campaspe)的肖像,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情人,
亞歷山大覺得這幅肖像漂亮到可以取代坎巴絲帕,於是就把情人送給了阿佩利斯。
▲坎巴絲帕(Campaspe)肖像故事
▲《彼得‧史蒂文斯的肖像》
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c.1627
安特衛普布商彼得‧史蒂文斯委託范戴克為他畫肖像。
史蒂文斯一年後結婚時,又委託范戴克為其妻子安娜畫肖像。一般來說男人的肖像應該掛在左側,女人在右側。
范戴克是那個時代除魯本斯以外最著名的畫家,因為他可以將買家畫得比實際看起來要更帥更美一些。
古時候也是需要美肌功能的XD
▲《Vase of Flowers》
楊.大衛茲.德.黑姆Jan Davidsz de Heem, c. 1670
與十七世紀初的花卉靜物相比,這幅畫是一場花卉爆炸。
我們看到花瓶邊緣懸掛著五彩繽紛的花朵,而不只是一束鮮花。
一個特別的細節是玻璃花瓶中的反射,通過工作室窗口顯示多雲的天空和窗台上的一些物體。
Jan Davidsz de Heem是他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花卉畫家。
他在安特衛普度過了不同的時期,在那裡他熟悉了南方的熱情。
▲《'Modello' for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c. 1622 - 1625
這不是一幅完成的油畫,而是一幅草圖。
魯本斯將其作為在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中一個巨大祭壇畫的草稿。目的是向雇主展示他的計劃。
魯本斯描繪了聖母升天進入天堂的旋轉運動。從石頭石棺中,聖母在天使環繞下漂浮在天堂,在那裡她將被加冕。
魯本斯快速,強大的筆觸將動態加入到場景中。
▲右圖為成品的教堂壁畫
▲《Old Woman and Boy with Candles》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c. 1616 - 1617
一位老婦人凝視著前方,她的眼睛看著燭光,而她身後的男孩拿著蠟燭準備點燃。
魯本斯以在意大利看到的作品---卡拉瓦喬(Caravaggio)風格進行繪製。
這種風格著重光線的筆法和未經修飾的自然主義。魯本斯沒有把這幅畫賣掉,他可能用它作為工作室裡學生的學習材料。
▲這幅畫的象徵意義,可以用一個四字成語說明「薪火相傳」
▲從美術館看向窗外庭池的景色
美術館正中間的黃金之間(Golden Room),美術館在1704年曾經歷嚴重火災,
災後重建的Golden Room採用摩登華麗的法王路易十四風格,
設計師可能是剛好旅行至此的Giovanni Antonio Pellegrini。
▲《 Portrait of Jane Seymour (1509?-1537) 珍西摩》
小漢斯·霍爾拜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c. 1540
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妻子,也是唯一生下男性繼承人的皇后。
▲《Portrait of Robert Cheseman (1485-1547)》
小漢斯·霍爾拜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c. 1533
拉丁文的題詞告訴我們主角的貴族身份:1533年48歲的羅伯特·謝塞曼。
切塞曼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首席獵鷹訓練師。他用溫柔的手勢撫摸著那隻鳥。
德國畫家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在英格蘭定居後不久就畫了這部傑作。
他驚人的繪畫技巧可從男子凝視眼神以及袖子的光澤緞和小銅鐘中看出。
▲《Portrait of a Woman from Southern Germany》
小漢斯·霍爾拜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formerly attributed to), c. 1520 - 1525
這件陌生的女士穿著一件有著精美褶皺衣領的上衣,穿著一件毛皮襯裡的夾克“Brüstlein”,並用紅繩固定。
她戴了一個相當復古款的帽子和面紗,就像德國南部城鎮婦女穿著。她蒼白的臉在藍色背景下突出。
很長一段時間,這幅畫認為是屬於德國畫家漢斯·霍爾拜因的作品(Hans Holbein),他曾描繪過類似的肖像畫。
▲《Portrait of Elisabeth Bellinghausen (c.1520- after 1570)》
Bartholomäus Bruyn the Elder, c.1538 - 1539
這幅畫是Bartholomäus Bruyn為科隆夫婦Elisabeth Bellinghausen和Jacobus Omphalius製作的雙聯畫的一半。
他們可能會在訂婚時委託製作雙聯畫。伊麗莎白正拿著一枝南蛇藤屬植物(bittersweet) ,這是科隆肖像中未婚夫婦的特徵。
伊麗莎白的辮子也指的是訂婚期,因為已婚婦女的帽子下戴著辮子。丈夫雅各布斯肖像的目前下落不明。
繪畫黃金時代
這些新買家要求新的藝術。他們想要有形世界常見的主題。新流派於是出現了,荷蘭風景畫、靜物畫和風俗畫,這是黃金時代的開始,也開啟繪畫的黃金時代。
▲《Susanna》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c.1636
當兩個老人從灌木叢中出現時,蘇珊娜正準備洗澡。她警惕地抬頭 - 右邊的男人在黑暗中幾乎看不見。
他們試圖迫使蘇珊娜與他們發生性關係,威脅要傳播對她不利的誹謗。林布蘭將光現打亮在蘇珊娜身上,這讓她顯得更加脆弱。
他沒有畫一個過度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而選擇畫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你仍然可以通過她的長襪看到她的小腿留下的痕跡。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c.1669
沒有一個十七世紀的藝術家像林布蘭一樣繪製那麼多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69年,林布蘭去世的那一年,因此這可能是他畫的最後一幅遺作。
風格自由明快,林布蘭在他生命的盡頭肯定沒有筋疲力盡。他用強烈的筆觸描繪臉部的方式非常出色。林布蘭用厚厚的由彩層進行了幾乎模仿,建議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這是一部真正的傑作。
▲《靜物與野草莓》
艾德里安‧庫特Adriaen Coorte, c.1696
這個小靜物簡潔的離奇。在一個石桌上,幾顆草莓躺在黑暗的背景裡。一根莖懸在邊上,一朵小白花開在果實上面。紅色草莓的種子由斑駁的白色顏料來表現。
人們對艾德里安‧庫特的了解並不多,除了他可能住在米德爾堡市。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為人所知,知道二十世紀後期他重新被人發現,他的作品也隨即出名。
▲《The Bull》
Paulus Potter, c.1647
這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讓公牛如此特別的原因在於波特在如此大規模畫布下畫了如同公牛一樣普通的東西,這在以前從未有過。
儘管面積很大,但他仍然非常注意最小的細節,例如天空中的雲雀,草地上的陽光,公牛背上的蒼蠅以及牛的鬍鬚。這使得這幅畫成為荷蘭自然主義繪畫的縮影。
▲《小孩吹管老人唱》
揚·斯特恩Jan Steen c.1665
在這幅畫中,斯特恩描繪的是:「小孩吹管老人唱As the old sang, so the young pipe.」,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
左邊的女人露著乳溝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在右邊,一位父親正在笑著教其中一個孩子如何抽菸。這個男人就是他自己。
除了他講幽默故事的天分,斯特恩也可以非常巧妙地表現不同材料,比如地面上的陶瓷壺、淡紫色裙子和透亮的酒。
▲《金絲雀The Goldfinch》
Carel Fabritius,c.1654
一隻金絲雀坐在它的飼養器上,用腳被拴著。金翅雀是受歡迎的寵物,因為牠們做一些小把戲,比如從帶有微型桶的碗中抽水。 這是Fabritius所知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
他用清晰可見的筆觸畫金絲雀。他用厚厚的黃色油漆塗上了翅膀,用刷子的手柄劃了一下。
▲《Girl Eating Oysters》
Jan Steen, c. 1658 - 1660
揚·斯蒂恩的畫作往往帶有一絲色情。在這裡,一名年輕女子在準備牡蠣時風騷地看著我們。牡蠣被稱為壯陽藥,這個女孩似乎不僅僅只是想吃一頓美食。
這幅畫本來是要近距離欣賞的,所以斯蒂恩非常精確地繪製了這幅畫。例如,用麵包和鹽取銀托盤,或者是帶有毛皮和天鵝絨的時尚夾克,好似幾乎可以撫摸它。
▲《Laughing Boy》
Frans Hals, c. 1625
這個笑容滿面笑的男孩,閃閃發光的眼睛和蓬亂的頭髮不是肖像,而是一個'tronie' -孩子笑容的研究。笑是最困難的表現之一。使用非常鬆散的筆觸,藝術家非常自發地自然地畫出了這個男孩。但他確切地知道他在做什麼。例如,男孩的鼻樑上塗有一個漂亮的白色筆觸。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c.1665
這幅畫是維梅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這不是一幅肖像畫,而是一個虛構人物的畫像---這是17世紀荷蘭流行的一種名為tronie的畫法,與肖像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背景通常為深色,也不會留下其他暗示模特兒身分的線索,著重表現人物的情緒。在這幅畫中,這位女孩身穿異國服裝,帶著來自東方的頭巾,耳朵上帶著過大的珍珠耳環。她回頭凝望著觀者,從而打破時空的隔閡,讓觀者產生一種就是自己讓少女回眸的錯覺,而少女謎樣雙眼與微啟朱唇,更讓畫面充滿想像的吸引力。維梅爾是善池運用光線的大師。這可以從女孩臉上的柔和感看出來,還有她嘴唇上的光澤,以及珍珠。
Johannes Vermeer,c. 1660 - 1661
除了有喜歡畫作的明信片,還買了一個珍珠耳環貓咪的手提包,做工精美。
1792年12月6日-1849年3月17日
1792年生於海牙,為荷蘭共和國執政威廉五世的孫子。2歲時因法軍入境隨家人流亡至英國。他青少年時在柏林的普魯士宮廷長大。後在普魯士軍隊服役。之後就讀牛津大學。後加入英軍,作為名將威靈頓公爵的副官之一,參加了半島戰爭。1815年他在滑鐵盧戰役中負傷,荷蘭人民為了感謝他在滑鐵盧勝利的貢獻,將莎士迪克宮贈與他。因為他的勇敢和良好天性,他在英軍服役時很受英國人歡迎,被暱稱為「修長的比利」(Slender Billy)。
1806年,其父威廉一世(當時稱威廉六世)即奧蘭治親王位,並在1813年回國接受人民的擁戴而成為主權領主。1815年,尼德蘭王國成立,威廉一世稱荷蘭國王,其子威廉二世則為奧蘭治親王,定居在南方中心的布魯塞爾。因為他的親切及溫和,他在南部的比利時地區擁有相當高的人氣和支持度,所以當1830年比利時獨立運動爆發後,他盡最大努力在當地首府布魯塞爾協商,試圖讓比利時諸省獲得行政自治權,來維持尼德蘭王國的整體合一,然而最終仍歸於失敗。他不得不在1831年率領荷蘭軍去鎮壓比利時的獨立運動,結果卻因為法國立即的出兵干預,以及英國支持比利時獨立的表態,荷蘭最終在1839年倫敦條約承認比利時。
為何看到比利時獨立運動文章時說他剛愎自用呢?
1840年其父威廉一世禪位於他。1848年革命時,屈從於自由派(領袖為托爾貝克)之要求,承認了限制王權的憲法修訂,並任命托爾貝克為首相。荷蘭因此脫離君主專制,成為君主立憲制。第二年1849年猝死於北布拉班特的蒂爾堡。此外,他在鴉片戰爭後的1844年向日本的幕府將軍德川家慶寫過一封勸告其開國的國書,但翌年為江戶幕府所拒絕。
1813年當威廉二世仍在英國陸軍服役時,英國的攝政王喬治四世鑒於拿破崙戰爭已朝向有利於英國這一方,開始考慮戰後歐陸的格局與英荷聯盟事宜。喬治四世因此計畫讓英國王位的推定繼承人──自己唯一的子嗣夏洛特公主,與仍為奧倫治世襲王子的威廉二世結婚。英荷王室的聯姻,將使兩國在未來成為共主邦聯,成為英荷歷史上繼1689-1702年威廉三世一度統治英荷兩國之後,再次因聯姻而統合起來(形式上)。不過,鑑於英荷兩國不同的民族情感與歷史歧異,聯姻計畫也被詳細談妥:未來威廉二世與夏洛特公主的子嗣中,長子將繼承英國王位,而次子將繼承尼德蘭王位,確保兩國有各自的繼承人而不會再統合。
但是,雖然夏洛特公主最初願意接受婚事,並於1814年6月10日簽訂婚約,卻因為夏洛特的母親──威爾斯親王妃卡羅琳反對此樁婚配,加上夏洛特不願移居荷蘭,因此公主不久即拒絕婚事,兩國聯姻告吹。夏洛特後來在自身的意願下,於1816年如願下嫁薩克森-科堡-薩爾菲德的利奧波德(1831年成為比利時開國君王利奧波德一世)。又是維多利雅女王的利奧波德叔叔|||
1815年尼德蘭王國成立後,威廉在1816年2月21日,與遠房表妹俄羅斯女大公安娜·巴甫洛芙娜結婚(安娜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最小的妹妹),婚禮在聖彼得堡冬宮的禮拜堂舉行。亞歷山大一世打算藉由此婚姻,讓俄羅斯與尼德蘭兩國密切結盟。
****************************************wiki**************************************
▲霍夫維弗湖Hofvijver
****************************************wiki**************************************
****************************************wiki**************************************
--一日遊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