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e Musea voor Schone Kunsten van België

 

抵達布魯塞爾的第一件事---

逛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e Musea voor Schone Kunsten van België !

 

藝術之丘Mont des Arts

 

行經藝術之丘,這裡是一段連結大廣場與皇家廣場的斜坡,法式風格的寬廣庭園,是布魯塞爾居民最愛的約會聖地。

看到一尊伊莉莎白的雕像,孤陋寡聞如我,心中納悶,伊莉莎白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嗎?

長得不太像,而且也不明白比利時人為何要為她立像。

其實她是比利時20世紀初期的皇后Elisabeth of Bavaria。而他的夫君Albert I of Belgium的騎馬像就站在對街,兩人相望。

 

▲比利時皇后Elisabeth of Bavaria

 

阿爾貝一世(Albert I,1875年4月8日-1934年2月17日),比利時國王(1909年~1934年在位)。

利奧波德二世之侄,利奧波德一世之孫。他在即位前的稱號是佛蘭德伯爵。

阿爾貝一世生於布魯塞爾,在青年時代受到文化和軍事教育。他的社交技巧讓他成為歐洲上流社會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阿爾貝交遊廣泛,在各地求學學習政治和經濟相關課題。1898年和1919年,他兩度訪問美國。

1900年阿爾貝去非洲的比利時殖民地比屬剛果;他的伯父利奧波德二世因為對比屬剛果的殘酷剝削而在歷史上惡名昭彰。

在考察回國之後,阿爾貝向政府提出了改善剛果人待遇和加緊修建那裡的鐵路的要求。

1909年利奧波德二世去世後,阿爾貝一世繼承了王位。

在1913年訪問柏林期間,獲知了威廉二世皇帝的戰爭計劃。

他立刻通知法國政府,並於1914年7月31日向威廉二世遞交一份私人信函,聲明比利時將嚴守中立。

然而威廉二世無視阿爾貝一世的警告,於1914年8月3日命令德軍侵入比利時。

阿爾貝一世立即命令比軍採取積極的防禦措施。比利時的頑強抵抗減緩了德軍的推進。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貝一世與比利時人民並肩作戰。

一戰結束後,阿爾貝一世積極參與國家重建,並於1919年請求協約國集團廢止1839年倫敦條約。

歐洲列強曾在該條約中確認了比利時的獨立,但同時又把中立國家的地位強加給它,使比利時在面對入侵時顯得格外脆弱。

作為阿爾貝一世努力的結果,倫敦條約在凡爾賽和約中被廢止了。

阿爾貝一世鼓勵發展工業和建立遠洋商船隊以恢複比利時經濟。1934年,阿爾貝一世在登山時遇難。

他的長子利奧波德三世繼承了王位(資料來源)。

 

▲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Albert I

 

藉機了解一下比利時的歷史。

比利時因地理位址位於歐洲十字路口,也因此比利時一直在各王朝之間轉手,拿破崙統治期間比利時成為法國領土的一部分。

後因拿破崙失勢比利時併入荷蘭領土。

在1830年比利時受法國七月革命影響爆發獨立運動,爆發獨立運動原因主要因比利時人民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統治。

加上語言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加上經濟產業不同(荷蘭重漁業、商業,比利時重農業、工業)而不滿荷蘭的經濟政策。

獨立運動在布魯塞爾展開,迫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與其他各國討論比利時的未來,

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及普魯士王國的政府皆希望遏止比利時獨立,以維持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制訂的歐洲格局,

但奧普兩國在當時均受德意志革命運動所困,而俄國則忙於平定波蘭革命,無力插手干預。

反之法國則明顯表態支持革命,因為比利時人有明顯親法國傾向,因為兩國在文化、語言、宗教上都有相近之處。

此外,荷蘭合併比利時目的是出於反法的目標,所以法國樂意看到它分裂。

而英國也對比利時獨立表示同情,因為現況荷蘭工商發展迅速,對英國的商貿構成威脅,若比利時獨立的話,將可有效打擊荷蘭;

除此之外,英國認為既然比利時已公然反抗荷蘭,這將給予法國以援助比利時為藉口採取軍事行動,因此,應立即承認比利時的獨立,以抵消法國對比利時影響。


總之在各方政治經濟角力比拼之下,比利時獨立了。

比利時的第一任國王原本屬意法國國王的長子出任,遭到英國反對,在英法兩國角力之後,法國退讓,

最後於1831年來自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德(英國王室的親戚)接受了比利時王位。

btw,英劇維多麗亞裡面女王老公的煩人的叔叔就是比利時的第一任國王,當時看劇時想說這男的說是比利時國王怎麼看起來那麼沒有帝王像,

老是被英國女王酸來酸去的,原來是新手的關係XD

列強在1839年簽訂倫敦條約,確立比利時獨立並永遠保持中立國角色。

這是第一次因人民革命而推翻1815年維也納協議的可行性,更助長了歐洲的革命運動。

 

▲奇妙的樹蔭步道

 

 

 

▲穿過公園走上樓梯,這裡能遠眺布魯塞爾廣場上的尖塔,視野很好

 

再繼續往上走就到皇家廣場,這裡差不多是我們第一個目的地了,可惜走來走去找不到美術館入口。

 

▲皇家廣場

 

皇家廣場(法語:Place Royale 荷蘭語:Koningsplein)是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柯登堡(Coudenberg)的著名廣場。

該廣場原址為柯登堡山,7個世紀以來,該處先後建有城堡、柯登堡古代宮殿、布拉班特公爵城堡等。它是俯瞰諧納河(Senne)的最高的山之一。

該廣場中央建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領袖布永的戈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的銅像。

廣場周邊有9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它們分別是東側的柯登堡聖雅格伯教堂(其後側為布魯塞爾王宮)、

西南側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包括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其後側是洛林的查理(Charles of Lorraine)的宮殿)、

西北側同樣風格的建築(其後側是樂器博物館,其址原為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老英格蘭百貨商店(Old England))、東北側的貝爾維博物館(BELvue Museum)等(資料來源)。

 

▲柯登堡聖雅格伯教堂Eglise Saint-Jacques-sur-Coudenberg

 

一直以為美術館在皇家廣場上,它也確實在廣場上,但大門不在廣場上,在廣場旁的岔路Rue de la Régence上。

 

▲美術館大門前雕像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e Musea voor Schone Kunsten van België

買了€10的套票,可以逛本館的兩個館: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

€10 Collections(Old Masters + Fin-de-Siècle)

這兩個館應該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展館了,適合旅行時間不長,想看精華館藏的遊客。

博物館門禁森嚴,包包不能帶進展場,而且還要先讓工作人員檢查包包,

現場還有荷槍的警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恐怖攻擊頻繁的緣故。

 

▲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門票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e Musea voor Schone Kunsten van België

該組博物館包括:

  • 古代藝術博物館
  • 現代藝術博物館
  • 康斯坦丁·默尼耶博物館
  • 安東尼·維爾茨博物館
  • 馬格里特博物館
  • 世紀之交博物館

 

它坐落於首都布魯塞爾的市區柯登堡(Coudenberg)。有六座博物館與本博物館相聯繫,其中兩座(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在主樓內。

本館擁有超過兩萬件可溯至15世紀至今的繪畫,雕刻,以及油畫。

該館弗拉芒油畫(Flemish painting)收藏豐富,其中有老彼得·布呂赫爾、羅希爾·范·德韋登、羅伯特·康賓、安東尼·范·戴克、雅各布·喬登斯等名家的油畫。

該館亦以其「魯本斯廳」為榮,該室藏有超過20幅魯本斯油畫。該館也藏有雅克-路易·大衛創作的著名油畫《馬拉之死》。

該館常年更換展覽。例如2007年2月,該館推出了比利時藝術家萊昂·斯皮里亞埃爾(Leon Spilliaert)展覽和一個弗拉芒油畫中的聖誕食品展示。

康斯坦丁·默尼耶博物館(Museum Constantin Meunier)和安東尼·維爾茨博物館(Antoine Wiertz Museum)是獻給特定的比利時藝術家的更小的博物館,座落在城市的其他地方。

馬格里特博物館是以勒內·馬格里特名字命名的博物館,於2009年6月開幕。因此許多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在這之前不再在本館展出。

世紀之交博物館是2013年12月6日開幕的美術館,主要收錄印象派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畫作(資料來源)。

 

古代藝術博物館

▲攀登髑髏地(Lamontee Calvaire, 1634-1635)

藝術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這幅畫是魯本斯為布魯塞爾附近一座教堂繪製的裝飾畫,主題是描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

魯本斯以對角線的手法將畫中人物延伸到畫面上方,再加上精巧的顏色排列,使得這幅畫十分生動。

 

被維納斯解除武裝的戰神馬爾斯(Mars Being Disarmed by Venus)
藝術家: 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類型: 歷史畫
創作時間: 1822 年–1825 年
媒材: 油彩
 
被維納斯解除武裝的戰神馬爾斯是法國藝術家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的最後一幅畫。
他於1822年(73歲)在布魯塞爾被流放期間就開始創作此畫,於1825年因事故喪命之前完成作品,歷時三年。
在流放期間他將此作品運到了巴黎的一次展覽中,他知道當時浪漫主義在沙龍日益流行。
2007年,它於布魯塞爾皇家比利時美術博物館主大廳內展示。此畫高度超過3公尺(10ft),完成這幅畫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女神維納斯(Venus)和她的三位追隨者格蕾絲(Graces)和丘比特(Cupid)身處雲中漂浮的神廟前,
他們卸除了戰神馬爾斯的武器、頭盔、盾牌和盔甲。他自願解除武裝並屈服於維納斯的魅力。
David的創作模型多半都是皇家鑄幣局劇院的演員:維納斯以女演員Marie Lesueur塑造,丘比特以Lucien Petipa塑造,
馬爾斯可能是劇院的某位投資者,而其中一位Graces則由奧蘭治親王的情婦塑造。
 

馬拉之死(La Mort de Marat)

藝術家: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畫風: 新古典主義
現藏於: Oldmasters Museum(開始於 1893 年)
類型: 歷史畫

《馬拉之死》(法語:La Mort de Marat或者Marat Assassiné)是雅克-路易·大衛繪製的一幅油畫作品,是法國大革命時代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此畫描繪的是法國革命家、記者讓-保爾·馬拉被夏綠蒂·科黛刺殺、死在浴缸之中的場景。

在這幅作品中,馬拉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想化了,例如馬拉生前有著的皮膚問題就沒有在這裡表現出來。

但這幅作品仍包含有大量真實的細節,畢竟畫家大衛曾在馬拉死後前往其住所,並看到了當時確實存在的一些事物,例如綠色的圍毯、馬拉手握的紙張以及筆。

大衛創作這幅畫的目的便是悼念馬拉之死,將其描繪成了為革命而獻身的「殉道者」(資料來源)。

 

也一併介紹這幅畫的作者:賈克-路易·大衛(法語: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又譯達維特,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他在1780年代繪成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著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轉變。他是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有大量的學生。

除去在藝術領域的建樹之外,他還是羅伯斯庇爾的朋友、雅各賓黨一員,活躍於法國大革命之中。

羅伯斯庇爾失勢之後,又投靠拿破侖。拿破侖失勢之後就自我流放到布魯塞爾,並終老於此。

雖然生前風頭無二,但其死後卻遭致大量的批判,例如人物僵硬、色調太冷等,不過這些都恰恰是他生前努力克服、挑戰的前代學院藝術的特徵。

實際上這些批判大都來自他生前的競爭對手。

而他在法國大革命中的角色更是引來無數敵視的目光,因爲在這場大革命中,他親手將包括法王路易十六在內的許多政敵送上了斷頭臺。

但到了20世紀後半葉,他的聲譽又再度恢復。1948年其200年誕辰時,橘園美術館和凡爾賽宮都曾舉辦其特展。在法國,他是國家的象徵之一(資料來源)。

 

叛逆天使的墮落(The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
藝術家:老彼得·布勒哲爾
現藏於: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
創作時間:1562 年
畫風: 北方文藝復興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裡有非常詳盡的動畫解說→https://g.co/arts/r4cuaxtfcnitdyee8

描繪天使長米迦勒帶領聖潔天使斬除妖孽的場景,所謂妖孽就是那些叛逆的天使。

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叛逆天使的墮落》是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收藏的傑作之一。

皇家博物館於1846年購買這幅畫時認為這是他的兒子彼得·勃魯蓋爾第二的作品。

之後這幅作品被列為熱羅姆·博什(1450-1516)的作品,直到1898年,在左下角發現被畫框隱藏的日期和簽名“MDLXII / Brvegel”(譯注:1562/勃魯蓋爾)。

由此,這幅畫最終被列為其合法作者老勃魯蓋爾的作品。

 

伯利恒的戶口調查(The Census at Bethlehem)
藝術家:老彼得·布勒哲爾, 小彼得·勃魯蓋爾
現藏於: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開始於 1902 年)
創作時間:1566 年
類型: 歷史畫
畫風: 文藝復興, 北方文藝復興, Dutch and Flemish Renaissance painting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裡同樣有非常詳盡的動畫解說→https://g.co/arts/cisacxtdwigysax5a
 
乍看來,這幅畫向觀畫者提供了大量元素;然而,卻沒有任何混亂感擾亂對作品的解讀它豐富多彩,因其廣度、色彩平衡和構圖而充滿誘惑力。
首先,目光投向茫茫雪地,每個人各忙各的。然後,觀畫者的好奇心被各種交迭的短劇抓住。
它們圍繞著作品得名的基本主題:伯利恒的戶口調查。但是,難道這個聖經主題不是其他暗示?
就像這位元弗拉芒大師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情況,難道其中沒有多種可能的解讀層次?
正如勃魯蓋爾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情況,視點高於場景。就像一個人在百葉窗後望向畫面的層次,藝術家似乎是在樓上觀察。
隨著他,我們的目光一直投向太陽升起的地平線。
還有幾個小時,平安夜就要開始。放眼四周,每個人都忙於日常生活。
就是這一瞬間,勃魯蓋爾捕捉住了他那個時代一座布拉班特村莊的寫生畫面。每個人物,畫家都是通過描繪他們的行動來描繪他們。
孩子們在玩陀螺或者在結冰的水面上滑行,兩個人則謹慎地在冰面上行進。
一條對角線將畫面從左到右,從高到低劃分為兩部分。
這種將空間分為左下方近景與右上方遠景的斜線劃分法,師承早期弗拉芒風景畫大師約阿希姆·帕蒂尼爾和亨利·梅特·德·布萊斯。
從下角的小旅館延伸到村莊盡頭那些廢墟的道路則沿著另一條對角線,這條對角線與第一條對角線正好在作品中心交叉,畫家在這兒畫了一個從搬運車卸下的孤零零的車輪。
建築物的幾何體積與人物的加大體型達到了完美平衡。樹木的垂直軸線加強了構圖的節奏感並且賦予了透視感。
這幅畫是老彼得·勃魯蓋爾作品中最出色的畫作之一。這是他定居布魯塞爾時畫的,超越了他之前的繪畫創作。
當時,藝術家正處於他的藝術巔峰。雖然勃魯蓋爾早期作品很多,隨著經驗增長,他的構圖愈發明瞭,主題愈發簡潔,並且極度關注綜合與平衡。
在《伯利恒的戶口調查》中,他保留並使用了他在藝術生涯中習得的經驗。通過他的作品,他證明他發現了自己的風格。
這個風格是非常個人化的,在他於1569年死後不久便使他獲得了成功(資料來源)。
 

有滑冰者捕鳥器的冬景(Winter Landscape with a Bird Trap)
藝術家: 老彼得·布勒哲爾, 小彼得·勃魯蓋爾
創作時間: 1565 年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裡同樣有非常詳盡的動畫解說→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xhibit/EgJy23r1GuwWIg 
 
史家認為此畫可能描繪的是1564-1565年冬天,這一年的冬季尤其的寒冷。
畫中場景應該具有更深的含義,符合16世紀盛行的關於人生的象徵性詮釋。
照這種概念,虔誠的教徒就如同一名跋涉在危機四伏、引誘不斷的人生之路的朝聖者,他避過危險,拒絕誘惑,靈魂方能得到救贖。
捕鳥陷阱,如右邊近景的捕鳥器,在當時的文學裡,用來比喻魔鬼拋給昏庸靈魂的誘餌(鳥通常象徵靈魂)。
同樣,滑雪的場景經常在藝術中表示存在的不確定性(脆弱易逝)。
畫中把滑雪者和鳥放在一起,既有其無憂無慮的意味,又有其面對危害時無能為力的含義(資料來源)。
 

The Justice of Emperor Otto III: Trial by Fire
藝術家: 迪里克·鮑茨
創作時間: 1471 年–1473 年
類型: 歷史畫
畫風: 北方文藝復興

 

 
 
 
走過連通建築物的電梯與地下通道,來到了另一個博物館。
要進入另一個博物館還是要刷票的,設有檢查電子柵門;
過來時應該是剛好沒有警衛看守,看到有人就直接跨過柵門進來...
 
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谷作品,早期的農民肖像畫
 
 
▲舒曼的版畫肖像
 

 
 

 

 

 

 

 
Autumn Flowers
阿爾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1867
 
▲綠色的基督(Le Christ vert)
 

高更在1889年創作法國布列尼塔的阿旺橋,與《黃色的基督》一同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關鍵作品之一。

綠色的基督描畫了一個布列塔尼女人在骷髏地、耶穌受難像腳邊。耶穌受難像(calvary)在布列尼塔十分常見。

從畫面上看看,畫中的地點在克洛阿爾卡爾諾厄的大西洋海岸邊(資料來源)。

 

 

 

▲面向皇家廣場的這側,是博物館的紀念品店
 
▲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potofu 的頭像
    mapotofu

    麻婆x豆腐:自然x人文

    mapoto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