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索菲亞王妃國家藝術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是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
包含畢卡索、達利等人的畫作;除了畫作以外,其他現代藝術真的都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東西...
這間博物館在5點過後可免費進場,好在我們還是有先線上預約,
不然現場排隊的話,洶湧的人龍應該會讓人打消進館的念頭。
看不懂現代藝術卻又要來參訪的原因,就是為了這裡的鎮館之寶---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的一座小鎮,內戰期間作為反佛朗哥軍政府的一個據點,
1937年遭到地毯式轟炸,可以想見情況之悲慘。
同年,共和國政府委託畢卡索繪製一幅代表西班牙的畫作,
以在巴黎萬國博覽會展出,畢卡索便將他對於內戰所生的絕望心情轉換為這幅畫作。
屏棄戰爭中的血腥,他以黑、灰、白三色呈現畫作,反而呈現出難以言喻的陰鬱與沉重,以及混亂。
畫中無論是被茅刺穿的馬、懷抱嬰孩的婦女,動物或人皆在防衛的姿態中,仍受到無情的摧殘...
馬的頭上被『邪惡之眼』包圍的『燈泡』(bombilla)是畢卡索試圖以西文隱喻英文的『炸彈』(bomb),
反映出內戰對於格爾尼卡這座小鎮的無情破壞。」(MOOK西葡摩P.95)
題外話,小時候覺得畢卡索的畫那麼抽象、詭異,又很像小朋友畫的筆觸,
但那時沒腦袋想要去深究為何這樣的畫作會是世界名著。
自從在比利時看到畢卡索早期的一些作品,那另人定睛不移的素描畫作,與印象中的「畢卡索」截然不同;
透過展覽的介紹,才稍微瞭解畢卡索的生平與畫風的轉變,體認到這種在社會形式主義要求之下的求生之路,
與畫家個人夢想的創作間的拉扯,也感嘆世俗體制帶給人們多少壓迫、造成多少惋惜。
《格爾尼卡》是一幅巨型畫作,雖然圖形抽象也有點滑稽,
但旁邊展出許多畫中個別角色的草圖,讓觀展者知道畢卡索花費多少心思在這幅作品。
場館內人潮集中的情形,也足見這幅鎮館之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