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Luzern)教堂橋
準備離開這個美麗的小鎮-格林德瓦,前往琉森。
有關格林德瓦住宿,請參考:坐火車環繞瑞士的放空之旅Day5(格林德瓦住宿:Hotel & Restaurant Alpina in Grindelwald***)
▲艾格峰
▲住宿旅館與火車站非常近
▲山坡上的光影變化,美得令人目不轉睛
▲與壯麗山風道別
在這個海拔1,034公尺的小鎮,度過了一個輕鬆舒適的晚上,
有點遺憾是身體不舒服,沒辦法好好四處走走,看看美麗小鎮風情。
▲沿途火車風光,一路發!!
▲從因特拉根搭上轉往琉森(Luzern)的車子
往琉森的路上,經過大小湖無數。豆腐坐在一個有觀景天窗的車箱,視野很棒。
但陽光太強,照片都出現奇怪光暈...
這裡應該是因特拉根另一側的湖-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
▲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
▲再經過另一個湖-Lungerersee
▲龍疆湖Lungerersee
▲離開龍疆Lungern
▲薩爾嫩湖Sarnersee
▲抵達琉森車站
▲以前老琉森車站大門保留,像個藝術品一樣的在火車站前豎立
▲車站旁是琉森文化和會議中心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uzern
在超市買了午餐,在湖邊隨便吃吃。
有一隻天鵝一直在豆腐面前洗澡,原來天鵝站起來長這樣...
▲豆腐開眼界
▲老郵局
▲Seebrücke Luzern琉森橋
Kapellbrücke卡貝爾橋是一條木結構廊橋,長204米(670英尺),跨越羅伊斯河(Reuss)兩岸,接近琉森湖的出口處。
這條廊橋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木橋,是琉森的地標,也是瑞士的一大旅遊景點。因為橋的北岸有一座聖彼德教堂(St. Peters-Kirche),所以該橋得名「教堂橋」。
教堂橋建於1333年,本來是為了琉森的防禦需要而建。橋身是棕色的,而橋頂髹上紅色。在廊橋的裡面有約一百二十幅於十七世紀時所繪關於琉森歷史的畫。
不幸地,教堂橋的大部份1993年因撞船意外發生的火災中燒毀,事後很快得以重建回復原來的樣貌。
橋中間有一座140英尺高的八角形水塔(Wasserturm),由磚建成。此水塔原本用作監獄、問所、瞭望台及金庫。(wiki)
▲Kapellbrücke卡貝爾橋(翻譯成教堂橋)
▲八角形水塔(Wasserturm)
▲聖彼德教堂(St. Peters-Kirche)
▲晚餐就在有壁畫的那間飯店Hotel Des Alpes吃喔~~
▲琉森湖畔
第一次坐船的時候覺得稀奇,現在就跟搭公車一樣覺得稀鬆平常了...
搭乘遊船到Vitznau維茨瑙,再步行至瑞奇纜車站,搭乘纜車直達瑞奇峰。
▲出航前往瑞奇峰
▲湖光山色
▲在船艙內吃番茄,外頭風挺大的
▲抵達Vitznau維茨瑙、瑞奇纜車站~
▲瑞奇纜車站~
瑞奇峰(Rigi)是瑞士中部的一座山峰,屬於阿爾卑斯山脈前麓,最高點海拔1797.5公尺。
人們一度認為該山名稱可能源於拉丁語Regina,因此稱為「山中皇后」。
瑞吉峰與琉森、楚格分別隔四森林州湖和楚格湖相望,是附近居民徒步或避暑的勝地。
瑞奇峰北側為平坦的中部高地,南側是連綿的阿爾卑斯山脈,自18世紀起成為歐洲著名的觀光景點,
歌德、威廉·透納、維多利亞女王、馬克·吐溫、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朱自清等各界名人陸續來訪。
1871年,瑞吉峰按照里根巴赫的設計建成了歐洲最早的齒輪軌道火車。
1873年至山頂全線通車,時在歐洲訪問的岩倉使節團出席通車儀式。
瑞奇峰旅遊業在一戰前發展至頂峰,其後逐漸衰落。
今日,該山的旅遊交通依然便利,齒軌的「瑞奇山鐵路」可以在維茨瑙或Goldau乘坐,也可從韋吉斯乘坐空中纜車。 (wiki)
▲準備坐上全歐洲最古老的齒軌鐵路囉!建於1871年
▲沿途風光,一覽琉森湖全景
抵達時,竟然開始下雨,山區霧氣繚繞...看來本來要賞的風景是看不到了...
▲山區就是這樣,天氣說變就變
▲還是走個觀景台看看,老人路線與健壯人路線,豆腐選了健壯人路線
▲與峨嵋山是姐妹山
▲五里霧中,下雨又冰又冷
▲灰濛濛的只是覺得冷
只好躲在暖呼呼的紀念品店裡灑錢了...山上有瑞士蓮專賣店。
然後,瑞奇峰的現定綠色,真是好看~~這是暨牛津藍後的新發現。
▲買了包混合口問瑞士蓮巧克力
▲一下山,天氣又變好了,真是奇妙。
回程先搭乘一段齒軌火車到Rigi Kaltbad-First,再轉搭纜車下山回到湖港坐船,
這裡有個溫泉會館,看大家呼著冷冷的空氣,泡著熱熱的水,感覺好舒服喔...
▲溫泉會館跟纜車站在一起,你不會錯過
▲Rigi Kaltbad (Luftseilbahn)
▲纜車下山又是另一種風景~
下纜車的地方是-Weggis韋吉斯
這地方的徽章是一條魚,有一種電視劇中家族紋章的感覺~~
▲韋吉斯跟維茨瑙是鄰近的城鎮
▲回到船上
▲回到琉森
晚餐前僅剩一點點時間,好好把琉森的景點逛一逛。從琉森車站坐上公車橫渡琉森橋,往城市的另一頭前進。
不小心坐過頭幾站,但在陌生的地方總是有趣,就慢慢往回頭,邊走邊逛~
垂死獅子像(德語:Löwendenkmal)是位於瑞士城市琉森的一座負傷獅子的雕像。
這座雕像由丹麥雕塑家巴特爾·托瓦爾森設計,用以紀念在1792年保衛巴黎杜伊勒里宮的戰鬥中的約1,100名瑞士僱傭兵。
在這1,100名士兵中,大約760名戰死,350名生還。
在石像的上方刻有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意為「獻給忠誠和勇敢的瑞士」。
下方刻字的第一行是「DIE X AUGUSTI II ET III SEPTEMBRIS MDCCXCII」,表示慘劇發生的時間:1792年的八月十日和九月二,三日。
獅子右前爪的兩面盾牌上分別有象徵瑞士的十字徽章和法國王室的香根鳶尾。馬克·吐溫對這座石像評價很高,說它是世界上最感動人的石像。(wiki)
現代瑞士GDP排行全球數一數二,但在數百年前,瑞士卻因為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是一個貧困的小國,
沒什麼生財產業,只能輸出傭兵給其他歐洲強權、貴族支使,垂死獅子像描述了瑞士過去悲傷的歷史一角。
▲垂死獅子像
垂死獅子想旁有個冰河公園,已經休館,來得太晚無緣逛到。
▲路上這房子門簷很搶眼
聖萊奧德伽爾教堂(St. Leodegar im Hof)是瑞士琉森最重要的教堂和該市的地標。
這座教堂於1633年至1639年修建在1633年被燒毀的羅馬教堂基礎上,
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在三十年戰爭期間興建的少數幾座教堂之一,也是瑞士後期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美術史豐富的教堂之一。
在8世紀,在今天教堂所在的地點,已經有一個修道院供奉聖穆理思的教堂,由矮子丕平捐贈。
到了12世紀,這個修道院由Murbach修道院管轄,他們的主保聖人是聖萊奧德伽爾。
1291年,這個修道院出售給哈布斯堡家族。1433年,琉森市不再是Eidgenossenschaft成員,受到修道院的控制,在1455年,它被轉換為從本篤會教堂變成「普世修會」教堂。
在宗教改革時期,這個修道院進入了全盛期,因為琉森在瑞士的天主教各州是一個突出的城市。
羅馬教宗的使者,駐紮在琉森,使用這座教堂作為他的主教座堂。1874年,聖萊奧德伽爾本堂區成立,這座教堂同時既是一個修道院教堂,又是一個本堂區聖堂,直到今日。 (wiki)
▲聖萊奧德伽爾教堂
▲莫名覺得大門前的雕像,很有迪士尼小小世界的感覺
▲門上有眼神溫柔的主教
▲翻白眼的士兵
裡面正在進行禮拜,所以豆腐就跟著待了一下...以前在美國也曾經跟寄宿家庭上過教堂,
儀式雖然冗長,但畢竟英文比較聽得懂,還做得住。
這次德文的禮拜又是另一個層次,豆腐一進去時正好開始禱告,大家跪著祈禱...
聽德文覺得禱告詞特別的長,像咒語。腿也覺得特別痠...於是在禱告完後不久就默默離開了...
▲眾人禱告
看完聖萊奧德伽爾教堂,也差不多準備去吃晚餐了。
▲餐廳就在湖畔
餐廳很貼心的幫我們準備米飯,
好久沒吃到米飯了,雖然是南洋米,還是吃得好高興。
▲晚餐是番薯泥+牛肉
▲晚餐後漫步回旅館
琉森劇院(Luzerner Theater)是瑞士中部唯一的專業劇院,演出音樂劇、演技劇及木偶戲。
琉森交響樂團(LSO)是音樂劇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團體。琉森劇院擁有大約250名臨時和永久員工(不包括琉森交響樂團),為瑞士中部排名第61位的僱主。 (wiki)
▲琉森劇院(Luzerner Theater)
耶穌會聖方濟各沙勿略教堂(Jesuitenkirche St. Franz Xaver)是一座以聖方濟各沙勿略命名的耶穌會教堂,位於瑞士琉森市中心,羅伊斯河左岸。
這是瑞士第一座大型巴洛克教堂,建於1666年到1677年,Michael Beer、Michael Thumb,以及Heinrich Mayer和Christoph Vogler兩位神父都參與了設計。(wiki)
▲耶穌會聖方濟各沙勿略教堂(Jesuitenkirche St. Franz Xaver)
▲這看起來很像哈利波特魔法商店的房子是一家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