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的最後一件事,是到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參加每週三中午舉行的FREE LUNCHTIME CONCERT。
安排行程時豆腐發現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的音響效果非常棒,非常想要安排聽一場演出,
可惜待在阿姆斯特丹的時段正好是鋼琴獨奏演出,跟想像的管弦樂表演不同,
正覺得可惜之際,發現了每週三有午餐音樂會的消息!
*****************************wiki*****************************
由於對建築聲學的高度重視,因此阿姆斯特丹音樂廳與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一同被視為是世界上最佳的音樂廳。
音樂廳的建築師為多爾夫·凡·亨特,其靈感來自於兩年前開始建造的萊比錫布商大廈(Neues Gewandhaus,1884年完工,毀於1943年)。1883年,音樂廳開始動工,地點位於當時阿姆斯特丹市外新阿姆斯特爾(1964年後改名為阿姆斯特爾芬)的一片牧草地。音樂廳在1888年4月11日開幕,並舉行一場有120位音樂家組成的交響樂團,以及500人制合唱團參與的音樂會,演出了華格納、韓德爾、巴哈和貝多芬的作品。如今該音樂廳的駐地交響樂團為世界著名樂團—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荷蘭語: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又譯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他們在1888年11月3日以「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Concertgebouworkest)的名稱在該廳首次演出。音樂廳的「大廳」(Grote Zaal)有著2037個座位,長44公尺,寬28公尺,高17公尺。無觀眾時的混響時間為2.8秒,有觀眾為2.2秒,非常適合馬勒等浪漫樂派晚期的曲目。雖然這項特色讓音樂廳十分不適合裝麥克風演出,但1960年代先後有何許人合唱團與平克·佛洛伊德等團體在此開唱。除了交響樂,爵士樂、世界音樂和歌劇等也會在大廳演出。「大廳」旁是一個較小的「小廳」(Kleine Zaal),場地呈現橢圓形。「小廳」長約20公尺,寬15公尺,有著478個座位,其空間非常適合室內樂和藝術歌曲的演出。 在建造音樂廳的年代,聲學被視為某種「黑魔法」。設計者是根據在過去尚未了解的科學(即使在今日依舊沒有完全了解)來繪製圖紙。音樂廳完工之後,由於聲學的表現未臻完美,還投入大量心力去微調聽覺氛圍。在之後的整修工程中,會特別去注意不要修改過去內部裝潢所使用的素材。1980年代,在發現音樂廳正在緩慢下沉後,人們開始籌措資金以進行更新。音樂廳擴建工程由建築師皮·德·布魯因負責。 今日,每年約有900場音樂會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舉行,觀眾超過800,000名,是世界上觀眾數第二多的音樂廳,僅次於觀眾數超過一百萬的羅馬音樂公園禮堂。音樂廳的一大特色是一年一度由荷蘭木管合奏團所擔綱的新年音樂會。 目前音樂廳的行政總監為 Simon Reinink,藝術總監為 Anneke Hogenstijn。
*****************************wiki*****************************
每週三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都會邀請優秀的音樂團體、音樂家來參加這個午餐音樂會,民眾則是可以領取票券免費入場。
想聽音樂會的人潮聚集在大廳,排隊時,和前方一個美國來此旅居的退休人士閒談,他說他今天特別帶美國來的兄弟來欣賞音樂會,
我們也是特別將午餐音樂會排進行程中,聽完就要離開阿姆斯特丹了,這麼好的表演活動真的是機不可失啊!
剛剛遇到的男子說,有時候午餐音樂會因應不同的表演團體,在大廳演出的機會也不是沒有的~
至於他們安排怎樣的團體演出,就是驚喜啦~
不拿到入場券是不會知道的。
表演廳上方一圈牆磚(灰底磚)上刻有知名作曲家姓名: 海頓、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魯賓斯坦、希勒、勃拉姆斯、格里格、聖桑、孟德爾頌、巴赫,
但豆腐來看表演前不小心在HEMA摔壞手機,麻婆又狀況外沒好好拍照,
拍出來的照片亂七八糟...
抱著一絲希望,想在火車預定時間前,速速再買支便宜手機,讓豆腐無縫接軌,但不大順利...
在音樂廳附近找到一家華為旗艦店,但他說他們不賣手機只展示。
推薦我們到不遠處的kpn(類似中華電信的電信公司)
領了號碼牌,等了前面一個太太把自家的家用電話扛來不知道問什麼問題...
好不容易輪到我們時,說不綁門號不能買手機...
又推薦我們到不遠處的手機行買...
留言列表